導語:白酒圈大事!諾貝爾獎得主來搞白酒研發了,這些好酒卻無人問津
在白酒圈中,似乎很少與科學家有聯系,但近日白酒圈發生了一件大事——諾貝爾獲得主來搞白酒研發了,一來還來了兩。
一次性請來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就是聽花,很多網友便沸騰了。
要知道,諾貝爾獎可是科學界一個非常重量級的獎,能請到一位來坐陣就很不容易了,還能一次請兩個那更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聽花的名氣不是很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酒,明明也是好酒,卻無人問津,難道是因為沒有像聽花酒那樣邀請諾貝爾獎得主來研發?還是有其他原因?下面也一起來了解下。
能一次請來兩個諾貝爾獎得主的聽花,究竟是一款什么酒?
從名字來看,是一個比較有詩意的名字,源于“聽花斷酒”,雖然名氣不是特別大,但它產自“美酒窩子”四川,以傳統的固態酒為原酒,再經過眾多的工序,最終釀成,聞起來香氣濃郁,喝起來甘甜醇厚。
請來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是生物或醫學獎,另一位是化學獎,都與白酒的釀造有一定的關系。聽
花之所以要請,或許是因為品牌的理念——從多方面感知酒,甚至是了解人與酒的關系,所以就請來了兩位做首席研發者。
不過對于諾貝爾獎得主前來研發白酒這件事,網上有兩種聲音:
一種是認為請科學界的重要人物對白酒研發,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工藝進步,釀造出更好的白酒。
另一種是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就是炒作,根本不會研究出任何的火花。
那么事實是什么呢?
首先,白酒的工藝也是需要不斷提升的
俗話說,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任何東西一旦停滯不前,就會被淘汰出局。雖然白酒的工藝一直都是“厚古薄今”,也就是重視傳統工藝,對新工藝采用得較少,但這并不意味著工藝不需要改進,就像下面兩款酒的酒廠,工藝一直在更新,但卻無人問津。
古道江湖1800,酒廠位于四川成都邛崍,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酒條件,為酒廠的規模宏大奠定基礎,很多的知名白酒企業都是用這里生產的基酒。
原料依舊是高粱等五谷糧食,工藝也是傳統的固態法,但工序在多次的釀造中漸漸完善,最終窖藏1800天,去除多余的雜質。
最終釀出了優級的濃香型白酒,有著獨特的陳香和濃郁的窖香,雖有52度,但日常在飯桌上喝,甘甜美味,口感綿柔,很是好喝。
桂林三花酒的釀造久遠,是桂林三寶之一,原料是大米,水來自漓江,都是自古就形成,但蒸飯、糖化等工序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更新完善,以至于最終釀出的酒,晶瑩剔透,蜜香濃郁,喝起來柔棉優雅。
事實上,從遠古時代開始釀酒,從知道哪些東西可以用來釀酒,怎么才能釀出酒之后,無論是原料還是工藝,都在一次次的釀造中不斷的進步,包括蒸餾工藝,也是從原先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白酒從這開始才出現。
所以,聽花請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研發白酒,不是沒有意義的,更不會是什么火花都不會研究,更多是創新釀造工藝。
其次,中國的白酒與外國的白酒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雖然都是叫白酒,但中國與外國的白酒還是有所不同的。
原料上,中國多是用糧食,而外國的較雜,葡萄、土豆等都可用來釀酒;風味上,中國多是取決于發酵的酒曲,而外國取決于木桶發酵;儲存上,中國多用陶瓷等透氣的容器,而外國多用封閉性較差的橡木桶。
而請來兩位科學家都是外國人,無論他們的能力如何,究竟能研究出什么來,都不一定能釀出適合我們口味的酒。
因此,有不少人質疑這只是在炒作,但兩種酒的工藝還是有相同之處的,比如都是蒸餾工藝,所以請外國人也不是不可。
再者,白酒需要競爭才能釀出更好的酒
俗話說,有競爭,才有進步,白酒也不例外。聽花名氣雖然不大,但請來了兩位重量級的科學家進行研發,即使不被很多人看好,但它能讓不少的白酒產生危機意識,不斷的對原有技術推陳出新,再一次的激發白酒圈的活力。
這次聽花請來的兩位來搞研發,不管結果如何,都讓白酒圈為之沸騰。不過,白酒之所以叫白酒,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用的蒸餾工藝,那么蒸餾工藝誕生在何時?
有東漢說,也有唐代說和宋代說,還有元朝外國傳入說,不管哪種說,現在基本可以確定的是蒸餾器在東漢時期便出現了,在兩宋時期開始普遍使用,所以白酒是從宋朝開始普及的。
文章的最后,我們來探討一下,為何會有無人問津的好酒?或者說,一款酒好與不好,到底由什么因素決定?
第一,就是廣告太少。在白酒品牌日益豐富的年代,一旦沒有廣告宣傳,久而久之便會埋沒在角落里。
但是因為酒的品質并不與廣告相關,所以才會有無人問津的好酒。
第二,包裝不夠吸睛。長得好看,自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些好酒卻沒有亮眼的包裝,所以容易被人忽視。
第三,價格親民。人們向來堅信‘一分價錢一分貨’,但是當增加廣告和包裝投入時,一款酒就不便宜了,而那些不拘泥于這兩點的好酒,則能定位親民,可恰巧容易被人忽視。
真正的好酒,關鍵看原料和工藝,優質的谷物糧食搭配古法固態工藝,品質一般不會差,你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