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梳理一下過去十年醬香酒發展階段的所知、所感,讓我們共同回憶過去走過的路。
一家之言,坐井觀天,僅供娛樂。
2012年,那是一個冬天
2012年到2016年,在經歷了白酒發展的黃金十年后,由于政策以及市場疊加因素影響,中國白酒進入了發展低谷,飛天茅臺零售價從2000多元暴跌至800元左右,甚至出現了與出廠價市場倒掛,每瓶酒能賺五塊錢,成為大家共同的愿望。
而茅臺也采取了全員營銷的策略,全體員工都成為茅臺酒的推銷員。那段時間,茅臺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在于是不是低于零售指導價銷售,2013年茅臺與五糧液甚至因為曾專門開會要求不得低于指導價出售產品,觸犯了價格壟斷,雙雙收到了國家發改委高達4.49億元的罰單。
那時候的茅臺與京東、天貓包括酒仙網、唯品會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
電商,茅臺避之唯恐不及。
那也是茅臺酒過去十年最艱難的時刻。
老酒市場的成熟帶來的轉機
但市場是平衡的,就在茅臺的低谷時期,老酒市場則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相比較其他香型而言,茅臺酒陳放后肉眼可見的顏色變化符合了大家對老酒的認知,口感上與新酒的差異十分明顯,老酒成為高端宴請的寵兒。
從價格上而言,當時的老酒無疑是具有高性價比的,2012年以前飛天茅臺新酒價格一度高達2000多元,而到了2014年,2000年左右出廠的瓶儲陳年茅臺當時的零售價也在2000多元,且口感更好,更有話題性。
對于經歷過飛天茅臺價格曾經高漲的高端消費者而言,這個價格并不高。
在眾多老酒從業者的努力下,老酒市場逐漸從原來的碎片化市場無序發展逐漸轉變為體系化運營。市場自發建立了完善的老酒鑒定、回收、銷售體系,并且在拍賣市場上屢創價格新高。
這在無意間為中國白酒發展打開了一扇窗戶,老酒從業者也開始打造了存錢不如存酒的理念,甚至出現了“酒銀行”概念。
這一概念的形成為未來茅臺酒金融化的行成,以及整個白酒市場帶動其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酒概念的加持,放大了茅臺酒的金融屬性。
在經過4年的發展后,到2016年,酒類從業者逐漸意識到,喝老酒將會成為一個時尚,會成為高凈值用戶的偏愛。敏銳的茅臺經銷商也捕捉到了這一信號,開始參與到老酒的銷售,市場從價格上開始區分不同年份茅臺酒,新酒、次新酒、老酒的概念也被市場所接受,茅臺酒每存放一年就有相應幅度的價格上漲成為市場共識。
經過漫長的市場調整,2016年茅臺的終端消費群體轉變為高凈值用戶為主,茅臺的轉機也開始出現,2016年10月份前后,茅臺的零售價格開始穩步居于千元以上,市場調整終于結束,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
生肖茅臺崛起成就的財富
契機源自生肖茅臺。
生肖酒的概念并非茅臺首創,但2014年,茅臺還是推出了一款馬年生肖酒,據說寓意一馬當先,但受整體市場環境的制約,到2015年的羊年茅臺、2016年的猴年茅臺推出時,市場表現一直不溫不火,與飛天價格相差無幾,800多元/瓶是在市場上都不太被認可。
2016年國慶后,隨著飛天茅臺價格的回暖,猴年茅臺也開始升溫,大家意識到一年一生肖意味著生肖產品的不可復制性,且當時與飛天茅臺價格差別不大,很明顯猴年茅臺的價值被低估。于是不約而同的,市場開始了搶貨、惜售,生肖茅臺成為香饃饃,馬年與羊年茅臺則因為開瓶率高,產量低,成為稀缺貨,價格以倍速遞增。
到了2017年8月,在飛天茅臺零售價突破了1500元/瓶,生肖馬羊到了6000元/瓶,猴年茅臺則到了3000元/瓶,當年的雞年茅臺也順利突破了2000元/瓶。
賣的越慢越賺錢,存錢不如囤酒的意識成為市場主流,砸鍋賣鐵抵押房子囤生肖在當時并不罕見,因為那是一個豬都能賺錢的時代,惜售才是賺錢的方式。
2018年的出貨記錄
8個月后,2018年4月,生肖馬羊茅臺突破15000元/瓶,猴年茅臺5600元/瓶,雞年茅臺4200元/瓶,狗年茅臺同樣達到了4500左右。
從不足一千的單價到這樣的價格,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所以從2017年開始,依賴于資金周轉速度零售來賺錢的思路,轉變為依賴于囤酒靠時間的成長帶來的高利潤。
這種思路甚至影響了后來大家對醬酒的認知。
喝老酒囤新酒的概念被創造出來,并成為消費時尚,存錢不如存酒的茅臺的金融屬性迅速被放大。
而這個金融屬性回到2016年10月份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雖然茅臺金融屬性是醬香型白酒金融屬性的基礎,但除了茅臺,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具備這樣的屬性。
但,其他醬酒行業企業不承認。
茅臺金融屬性的建立
也是在2018年8月,生肖茅臺經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下跌,雞年茅臺從四千多塊錢的流通價,一周之內跌到了兩千多塊錢,生肖茅臺價格開始進入平穩期,業內外資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飛天茅臺。
當時的飛天茅臺價格已經到了1700元/瓶,站在2016年的市場上來看,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在一場飯局上,有業內人士立下了賭約,賭第二年春節后飛天茅臺價格回落到1500以內。
可飛天茅臺從此飛天。
因為有老酒概念的加持,這時候的飛天茅臺已經成長為金融產品,由于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已經形成的可變現回收渠道,成為大家的新寵。大家認為至少比存錢利息高,于是飛天茅臺也開始進入了上漲通道。
茅臺全系列產品的高成長性基礎得以建立。
釣魚臺酒的崛起
盡管茅臺酒價格不斷上揚,但市場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茅臺價格還會上漲,一種認為存在巨大的泡沫。但不管怎么樣,茅臺各個鏈條從業者已經賺的盆滿缽滿,尤其是茅臺經銷商,經歷了2012年的陣痛后,在行動上開始了尋找茅臺平替產品,以分攤經營風險,同時也要滿足不同層次消費人群的需求。
而釣魚臺酒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品牌價值被市場逐漸意識到,一部分人開始了進入了釣魚臺時代。
不得不說,是茅臺價格的過快上漲拉動了釣魚臺的發展。
短短三年時間,釣魚臺酒成為市場新寵,品牌授權專銷模式不是它的首創,但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下卻被運用的爐火純青,同時帶動了醬香酒行業包裝的升級換代,文創包裝產品自釣魚臺開始逐漸登峰造極。
釣魚臺的崛起是醬酒熱歷程中的重要一環,釣魚臺的快速發展與醬香酒市場的發展高度重合,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引領意義。
招商對象,成為招商方
釣魚臺酒的成功讓眾多廠商趨之若鶩,紛紛效仿。
茅臺鎮的產區效應開始放大,釣魚臺、國臺、郎酒、摘要等醬香酒第二陣營的聯動,拉動了更多企業的參與,隨之帶動了整個醬酒的發展。
“到茅臺鎮去”成為酒行業共同的心聲,這種聲音也讓眾多的業外資本看到了機會,2019年到2021年,醬香酒的發展進入了階段性的發展高峰。仁懷一度定不到酒店,茅臺鎮車水馬龍,來自全國各地的方言覆蓋了本地口音。
同時卻出現了一個隱憂,那就是原本的經銷商,搖身一變成為品牌開發商,原本的招商對象,成為招商方,市場出現了產品品種大于渠道消化能力的情況,幾乎每個經銷商都有屬于自己的產品,產品同質化顯現。
危機來臨了。
經銷商成為品牌開發商后,意味著大大分流了醬酒的銷售能力,以及分化了消費者。品類的多元化讓消費者的選擇更多,也意味著每一個品牌的日子更加難過。
漲漲漲,不漲不是好醬酒
因為茅臺酒不斷上漲的勢頭,帶動了廠家與經銷商的熱情,廠家與品牌方適時掀起了一股風的漲價潮。
茅臺能到3000多,我為什么不能賣1000多?
漲價,也成為一種促銷手斷,市場根據茅臺的邏輯來判斷賣酒不如囤酒,那個時候的加上酒市場出現了一種怪異的論調,不比賣的快,就看誰囤的多。資金流通速度變得不再重要,囤到下個月廠家提價比賣出去更賺錢是主流論調。
廠家恰恰需要這樣的市場基礎,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價。
以前靠大勢、靠運氣賺來的錢,這時候沖昏了大家的頭腦,誤以為能力十足,認為對市場的操縱能力很強。
同質化已經讓醬香酒進入了內卷階段,在2021年市場風險已經出現,2021年的中秋節,醬酒銷售遭遇了寒流,及至年底,市場開始出現動搖。
不可回避的是在醬香型白酒快速發展的階段,一大批山寨、低質產品充斥其中,虛假宣傳、以次充好屢見不鮮,業內主動降低品質成為擺在桌面上的明規則。
2022年,又是一個冬天
2022年,前所未有的更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讓大家猝不及防,整個一年都陷入了此期彼伏的疫情管控當中,”足不出戶,全員靜止”成為流行詞,不曾被封控過,就好像沒有經歷過這一年。
疫情帶來的是消費能力的銳減,消費場景的缺失,消費信心的不足,加之過去幾年間,醬香酒埋下的種種隱憂在2022年疫情的加持之下集中爆發。
去庫存成為2022年的主論調。
而從惜售為主的持酒戰,到去庫存為主的持久戰,歷時不過一年而已。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于2022年的中秋,結果中秋的銷量慘淡,讓市場更加低迷。
春節會好嗎?
不會!
整個醬酒行業的調整進入了嚴冬,由于對疫情發展趨勢以及整體經濟環境的不可預測,讓整個嚴冬的周期變得更加漫長。
回顧過去十年,我們會發現整個行業的種子在醬香酒大踏步發展的同時就已經埋下,只不過是在2022年才得以爆發,而疫情只是個誘因,并不是主因。
問題在內,不在外。
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行,都存在固有的規律,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是不可逆的,不可對抗的自然法則。
如果我們不去反思,把市場今天的慘淡,一味歸結于疫情造成的影響,那么在將來,市場狀況依然得不到改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整理過去十年的路徑框架,是回憶,也是參考。
而過去的十年,醬香酒也見證了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十年如白駒過隙。
但是下一個十年,已經到來,他就藏在過去。
北京太和金樽文化有限公司 楊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