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一個小兄弟帶楊朝陽過來找我品酒喝茶,當天下午我們聊得很愉快,很多問題討論的意見也是不謀而合,不但如此,他提到的問題讓我對醬香酒乃至中國白酒有了新的思考。但就是這樣難得的聚會,也差點失之交臂,他們本來計劃下午兩點半過來,到點了沒有來,我這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就想拒絕與他們的會面。三點多點兒負責聯絡的小兄弟打電話說休息會兒四點二十過來,那個點兒我也正準備去忙別的事情,后來想想還是需要接待遠來的客人。
楊朝陽是河南人,連續三屆國家評委,目前在成都附近兩個酒廠負責技術。大家都是做技術的,所以談起來比較有共同話題。他因為做濃香多年,這次過來問了我不少關于醬香酒工藝、品評、勾調等方面問題。其中幾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覺得很有意義,所以記錄到這里。
一,如何區分坤沙、翻沙、碎沙、串沙等醬酒?
我的回答:坤沙、翻沙、碎沙、串沙等生產工藝不同,工藝不同,(釀)出來的酒自然就不同。坤沙酒醬香最為突出,酒體最醇厚,回味也最悠長。翻沙酒因為是七輪次的丟糟第一次烤得酒,自然就糊枯味多了點且味不夠長。碎沙酒經過多次加糧加曲多次烤出來,自然生糧味明顯且味短,因為是外地紅糧自然醬味不足。串酒就是余下的東西在酒精里面串蒸一下,類似刷鍋水了。
二,大小紅糧釀的酒有什么不同?前年四川省評委換屆從茅臺鎮取得酒樣反復品評,為啥感覺小紅糧更加圓潤細膩,大紅糧與之相比就要差得多。
本地紅纓子糯高粱顆粒飽滿,籽小皮厚,硬度高,耐蒸煮,顏色深紅,單寧含量很高,支鏈淀粉含量相比外地大紅糧更高。紅糧產地不同,成分、結構也不相同,所以釀的酒也不相同。具體表現在本地紅纓子糯高梁所釀的酒醬香、醬味更突出,酒體更醇厚細膩,回味更悠長,空杯留香更持久。外地大紅糧顆粒較大,不耐反復蒸煮,所釀的酒醬香味不足,回味較短。整體品質二者相差很大。
三,不管是大紅糧還是小紅糧,所釀的酒都很舒服自然,對此你怎么看?
答:說到“自然”,我覺得是純糧自然發酵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從有了新工藝白酒,伴隨全國酒類市場放開,全國各大、中、小酒廠更加青睞推廣省時、省工、省糧的新工藝白酒,伴隨全國白酒市場低度化,傳統純糧固態自然發酵工藝白酒逐漸變得越來越少。包括全國名優酒廠在內幾乎所有酒廠都更加傾向于推廣新工藝白酒(酒精酒),高端推廣固液法白酒,低度白酒。純糧固態自然發酵的高度白酒,市場越來越少,中國白酒走向了所謂與“國際接軌”,適合年輕人飲用的“飲料化”白酒。白酒降度、固液法白酒、新工藝白酒等等的出現,當時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寶貴的糧食,也曾讓國內酒廠賺得盆滿缽滿,時至今日,“飲料化”白酒依然是市場的主流。但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接受“飲料”白酒,更加傾向于接受高度的“醬香酒”。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優質大曲醬香酒屬于生態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因為是七輪次盤勾組合而成,出來就是53度,不需要“加漿”降度、過濾(這就不會導致呈香、呈味物質的流失)。也不用特意加入“食用酒精”做成固液法白酒或“新工藝”白酒,所以優質大曲醬香酒喝起來很“自然”,也很“舒適”。所以我覺得酒類消費者在“飲料化”白酒與優質大曲醬香酒二者中做選擇時,越來越會選擇后者。而53度的優質大曲醬香酒用十毫升小杯品飲也更有儀式感和文化感,其場景化體驗更好。
另外,從消費者飲用心理、飲用場景及體驗來看,中國白酒走向純糧固態自然發酵,不添加任何非自身發酵物質,以酒調酒,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消費潮流(新國標去年應運而生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伴隨消費升級,中國白酒去“飲料化”,完成“食品化”,成為生態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未來會成為趨勢。
我的觀點得到了楊朝陽的贊同和認可,他的問題也引發了我對中國白酒未來發展的思考,這非常好。同時能夠交到彼此認可的,同樣都在為中國白酒事業打拼做出努力的技術知己,我心甚慰。
(酒蟲鑒藏.有情、有義、有信20221006)
釀酒工人在封窖池
清理干凈用完的工具
晾堂攤涼
翻酒醅
剛取的新酒酒花是滿花很漂亮吧!
高溫蒸餾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