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酒報》記者 呂俊岐
酒以城名,城以酒興。“中國酒城,一座釀造幸福的城市”,成為瀘州城市定位語······
中國是酒的故鄉,酒文化的發源地,以白酒和黃酒為代表的中國獨有酒類,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世人對國酒的了解及其普及程度還很不足。因此,科普白酒知識,講好中國白酒故事,成為了新時代下中國酒文化傳播的關鍵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以普及白酒、黃酒知識為初心,主持編撰了《國酒》一書,該書作為一部酒類綜合性科普著作,旨在向大眾普及中國酒文化,解析中國酒孕育的科學內涵,引導消費者對白酒、黃酒的科學認知。本書既具有權威性,又具有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詩中有史筆如椽,心系國酒志高遠
《國酒》一書自2019年出版以來,廣受業界和社會好評。
作為我國著名香料和食品化學專家,孫寶國院士基于對中國白酒及其文化內涵的認知,深感有責任把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的中國白酒文化發揚光大,自2011年起帶領團隊轉向研發白酒釀造新技術,致力于推進行業發展。
近年來,孫寶國院士帶領團隊成員開展白酒現代化研究,探尋不同香型白酒風味的“奧秘”,致力于將經驗與技藝轉化為科學和工藝,同時大力推動白酒和黃酒的知識科普,倡導使用“Baijiu”作為白酒的標準英文翻譯,與中國酒業協會共同推動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中,白酒的英文名稱直譯為“Chinese Baijiu”,以實際行動讓白酒走向世界,讓世界品讀中國。
《國酒》一書用講“故事”的表達形式,對中國白酒和黃酒知識進行了系統歸納,以簡明清晰、通俗而嚴謹的語言,對中國白酒和黃酒的概念、特色、釀造工藝、香型特點以及名酒的故事等進行了集中介紹,成為社會大眾和海外消費者了解中國酒、研究中國酒、品味中國酒的一部百科全書。
期間,為廣泛傳播上述成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孫寶國院士又以《國酒》為題,賦五言詩一首,精心凝練千余字,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語言,一方面向讀者介紹了白酒作為我國國酒的發展歷史,闡明了國酒的前世今生;另一方面,也通過對國酒文化的解讀,展現了其蘊藏的深厚家國情懷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瀘州老窖香,酒城詩中見
“白酒是國酒,唯中國獨有,香型十幾種,名酒遍神州”。孫寶國院士以短短二十個字,簡要闡述了白酒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概況。
他在詩中詳細羅列出了全國各地極具代表性的名酒,其中以瀘州老窖為開篇介紹,并以“香”字來形容瀘州老窖的主要特點,進一步肯定了瀘州老窖“濃香正宗”的核心地位。
同時,孫寶國院士以“一九一六年,滇軍入了川,朱德駐瀘州,酒城詩中見”二十個字簡要介紹了酒城瀘州的由來。
△1916年,朱德在瀘州寫下《除夕》一詩,酒城由此正式得名
1916年,朱德駐防瀘州期間,曾賦詩“護國軍興事變遷,烽煙交警振闐闐。酒城幸保身無恙,檢點機韜又一年”。自此,瀘州“酒城”之譽第一次落于詩文當中。到今天,以酒聞名的城市很多,但能夠被稱之為“酒城”的,卻只此瀘州。2019年,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瀘州正式被命名為“中國酒城·瀘州”。
酒以城名,城以酒興。“中國酒城,一座釀造幸福的城市”,成為瀘州城市定位語。
一方厚土孕育一方美酒。瀘州老窖是瀘州的一張城市名片,其釀酒歷史上可追溯三千年,溯于先秦,始于秦漢,盛于明清,興于唐宋,發展至今。
從公元1324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一代傳承人郭懷玉發明釀酒酒曲——“甘醇曲”,開創了大曲釀酒的先河,到公元1573年,“國窖始祖”舒承宗筑泥窖釀酒,開啟了泥窖生香的傳奇;從1915年溫筱泉攜瀘州大曲酒榮獲獲得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到1952年獲得國家名酒到蟬聯5屆國家名酒稱號;從1996年1573國寶窖池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2006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到2009年國家固態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國家科技部批準組建······作為濃香鼻祖,這里釀造的每一滴酒,都是歲月的沉淀,都是智慧的結晶。
戰略攜手北工商,科技創新開新篇
多年來,瀘州老窖攜手孫寶國院士及其團隊,聯合開展了多項科研領域的合作,促進中國白酒轉型升級,助推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
承擔行業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打造行業智能釀造“燈塔工廠”
2011年以來,孫寶國院士帶領團隊開展白酒生產技術及白酒風味健康雙導向研究,助推產業升級發展。孫院士團隊與瀘州老窖簽署“十三五”“十四五”戰略合作協議,在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品牌塑造、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2016年,由北京工商大學牽頭的傳統釀造領域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傳統釀造食品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項目正式啟動。智能化是該項目的重要研究方向,瀘州老窖勇擔行業責任,承擔課題任務《智能上甑機器人的研發與產業化》的研究,聚焦智能釀造及應用研究,推動固態釀造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瀘州老窖已建成固態釀造行業數智化水平行業第一、純糧固態釀造規模行業第一、酒曲產能行業第一、生態環保節能水平行業第一的黃艤釀酒生態園,并具有“技術領先、高效節能、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的特點,在釀酒生產工藝中充分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實現了白酒生產機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進一步打造白酒行業智能釀造“燈塔工廠”。
△“傳統釀造食品風味與品質調控及新型釀造技術創制”課題啟動會
首次發現窖香關鍵化合物,發布食品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封面成果
2018年,瀘州老窖與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團隊的合作項目,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3-Methylindole as a Source of a ‘Mud’-like Off-Odor in Strong-Aroma Types of Base Baijiu”的封面論文,以窖香味明顯的濃香型白酒為研究對象,綜合LLE/SPME-GC-O-MS、GC-MS、雙柱定性等多種手段,解決油酸乙酯作為共流出化合物的干擾,首次在白酒中發現化合物3-甲基吲哚,科學驗證該化合物為濃香型白酒窖香味的關鍵化合物。
該學術論文的發表,實現了白酒風味研究在食品領域頂級期刊封面文章上零的突破,被選為“JAFC”當期封面文章,并以瀘州老窖純陽洞為背景,明晰展示出了“Baijiu”、窖泥、陶壇和酒具等中國白酒獨有文化元素,對世界了解中國白酒和白酒文化、促進白酒科學研究、白酒走向世界具有積極意義。
2020年,再次在該期刊上發表了題為“Polyamine-Modified Magnetic 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s and HPLC-MS/MS Allow the Determination of Two Indolic Derivatives in Strong-Aroma Types of Base Baijiu”的封面論文,該研究同時檢測出濃香型白酒中3-吲哚乙酸(IAA)和3-吲哚丙酸(IPA)的含量,對于闡明3-甲基吲哚在釀造基礎白酒過程中的代謝途徑至關重要。
△論文封面
超越時空的對話,兩部中國白酒里程碑式書籍相遇瀘州老窖
2019年6月19日,以“品國酒 閱中國”為主題的孫寶國院士《國酒》首發儀式暨《瀘州老窖大曲酒》出版60周年紀念活動在酒城瀘州1573國窖廣場隆重舉行。
60年前的1959年,中國第一本白酒釀造專業教科書《瀘州老窖大曲酒》由輕工業出版社出版問世;60年后的2019年,中國酒類綜合性科普讀物——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孫寶國院士主編的《國酒》一書在酒城瀘州舉行首發儀式。一個甲子,兩部中國白酒里程碑式書籍在瀘州老窖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一杯酒著千古文章,一本書覽華夏芳華。作為中國酒文化的傳播載體,兩部書籍對中國酒行業的科技發展和中國酒文化的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酒文化傳播的兩大里程碑。他們共同都閃耀著指引中國酒業在新時代振興騰飛的“國酒精神”。
△ 2019年,孫寶國院士《國酒》首發儀式暨《瀘州老窖大曲酒》出版60周年紀念活動合影
結語
孫寶國院士還曾為瀘州老窖科普讀物《窖主說——漫畫中國白酒》一書作序,他在序言中這樣寫道:
白酒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傳統釀制技藝集我國傳統釀酒技藝之大成,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適應自然、利用自然逐漸形成的“天人合一”農耕智慧的結晶。
酒文化深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外國人只要愛上了中國的酒,也就會通過酒讀懂中國人的性格、風俗、歷史乃至整個中華文明。
每一位消費者都應該成為中國白酒健康文化、優秀酒文化的“布道者”,去傳播健康理性飲酒的理念,去講好中國白酒優秀的歷史文化、藝術文化。
未來,向消費者通俗易懂地闡明自身產品歷史來源、釀制技藝及產品風格特點,講好中國白酒故事,將是中國白酒轉型升級,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方向。
······
白酒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之一,傳播中國酒文化,是每一個酒企,每一個有志之士應當主動擔起的責任。
未來,瀘州老窖也將持續秉承初心,致力于講好中國白酒故事,在推動白酒文化走向新高地的同時,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今天,借由孫寶國院士《國酒》書籍及其詩歌,我們再看何為“國酒精神”?
國酒精神,是開拓進取、探索創新的科學態度;是敬人敬業、精益求精的匠心匠藝;是創造分享、主動擔當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