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中小酒企突圍的樣本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邏輯?
文 | 云酒團隊
疫情加快了白酒產業集中發展的趨勢,這對于本就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區域中小酒企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6月14日,“杜甫酒業”國家級白酒專家鑒評會在成都舉行。三年來的發展和蛻變,令杜甫酒業從品質、產品到市場實現全面重構升級。此次鑒評會上,與會專家對企業經營及產品品質的高度認可,正是杜甫酒業成功突圍的例證。這份中小酒企突圍的樣本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邏輯?
文化酒的核心內涵,不止于文化
在此次鑒評會上,著名白酒專家曾祖訓、中國釀酒大師徐占成、中國著名白酒專家賴登燡、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徐姿靜、四川省釀酒研究所副所長楊官榮、中國著名酒類收藏鑒定專家焦健、國家級白酒評委黃志瑜等7位專家到場進行鑒評。
包括52度杜甫酒(典藏)、52度杜甫酒(大唐盛世)、52度百年杜甫酒及50度李白井酒(小曲清香)在內的四款產品,接受了來自權威專家的專業鑒評與指導。專家組一致認為:
杜甫酒業濃香型白酒具備無色透明,窖香、糧香馥郁舒適,陳香優雅,入口甘美,醇和圓潤,香味協調,余味爽凈,多糧濃香型白酒風格典型的特點;
杜甫酒業小曲清香型白酒無色透明,清香純正,糧香舒適,自然協調,醇和甘潤,尾凈回甜,具備小曲清香型白酒典型風格。
會上,曾祖訓等7位專家還分別就酒體、包裝以及發展定位等方面對杜甫酒業提出建議。杜甫酒業相關人員也表示,未來將向高品質白酒不斷邁進。
對于杜甫酒業而言,向文化酒定位轉型、打造杜甫品牌只是第一步,品質才是維持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核心。此次杜甫酒業邀請7位行業專家前來鑒評指導,便是要夯實品質基礎,形成高品質文化白酒的發展脈絡。
傳統思維做白酒成中小酒企“噩夢”?
半年前,杜甫酒業集團董事長兼CEO彭作權曾向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坦言,“我從來不敢想象,用傳統思維做酒的中小酒企要怎么存活下去,賣酒的思路、渠道都是一樣的,我們完全沒有能力和名酒抗衡,看到超市里的白酒,晚上回去都會做噩夢。”
彭作權所說的“噩夢”,實則是當前傳統中小酒企所共同面對的挑戰。
數據顯示,至2019年12月份,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為1176家,較2017年減少417家,減少比例接近1/3,其中還包括虧損企業131家。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表示,到今年年末,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很可能縮減至1000家以內。
此外,2019年,中國白酒行業總利潤高達1404.09億元,但行業利潤基本集中在前4%的企業中,呈高度集中化趨勢。因此,中小酒企如果不及早創變突圍、另辟蹊徑,將難以緊跟行業發展步伐。正如宋書玉所言,中小酒企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和經營模式,擺脫模仿名酒、跟風名酒的做法。
2017年,杜甫酒業完成重組,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購一個企業很簡單,但是讓企業復活很難,所以改造不是輸血的問題,而是需要綜合性的改造。”彭作權將其比喻為“就像是醫生看病,需要對癥下藥”。
于是,在彭作權主持下,杜甫文化酒莊開建、引入戰略投資人、完善公司內部架構、調整公司規章制度、重新梳理公司主營業務……如今,杜甫酒業已擁有兩大基地,具備年產1萬噸原酒、2萬噸商品酒生產能力,同時還擁有下屬11家控股和參股企業,并于2018年在天府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中小酒企突圍,杜甫酒業闖出“樣本”?
通過在文化與品質兩方面共同發力,杜甫酒業逐步擺脫了上述中小酒企的“噩夢”。事實上,如果將杜甫酒業作為研究案例,那么其企業經營理念中最關鍵的,便在于“變”。
杜甫酒業的第一個“變”,是從傳統酒企轉變為文化酒莊。
從近幾年的白酒行業來看,幾大突圍的案例都能落腳到“差異化”上。江小白打破傳統,大打感情牌培育年輕消費群體,在小酒紅海中異軍突起;李渡通過沉浸式體驗,激活用戶關系鏈,挖掘了行業的深度。
而作為白酒行業中鮮有的擁有中國文化標識的酒企,“杜甫”二字就是差異化的根源。因此,打造以杜甫文化為載體的酒莊,便是杜甫酒業轉變的第一個落腳點。
第二個“變”,是從單一的文化酒莊,變成一體兩翼式發展的酒文化企業。數據顯示,2018年故宮文創產品收入達15億元,超過了1500家上市公司單家在2018年的營收水平。
可見,文化與實體的結合,將會引發巨大的經濟效益。杜甫酒業以酒業為主題,以文旅和文創為兩翼,實現兩條線路并行的發展模式。
第三個“變”,是從文化酒企,變為文化酒的產業平臺。據悉,杜甫酒業正在陸續收購酒廠,以杜甫為核心,打造包括李白、蘇東坡、陸游、歐陽修等文化名人酒莊,由此形成文化酒產業平臺。
第四個“變”,則是從創新變回酒的本質,追尋高品質發展。上文提及,召開專家鑒評會,實際上是杜甫酒業對自身品質的嚴苛要求。
對于杜甫酒業而言,“文化牌”不僅成為其當年扭轉經營困境的關鍵要素,也是如今企業再上新臺階的有力抓手。未來,杜甫酒業還將如何利用文化,創新區域品牌的成長和突圍路徑,值得關注。
跑贏馬太效應,杜甫酒業抓住創變關鍵點,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