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北部的駱馬湖的中央,有一座名叫戴場島的小島,島上的居民世代以打漁為生。譚慶云在小島上出生,17歲在小島上做醫生,60歲在小島上退休。如今,67歲了,他還在小島上默默守候,成了小島上的一道風景,原因就在于,他是這座小島唯一的醫生,是漁民心中的英雄。
因為沒有常駐于此的醫生,1968年之前的戴場島,島民們面對疾病,往往只能用土辦法,或者劃船數十里,到岸上的城里尋醫問藥,幾乎沒有任何醫療條件可言。這一年,一位宿遷城區的醫生作為知青來到戴場島工作,從那年開始,戴場島就結束了沒有村醫的歷史。因為早年讀過初中,17歲的譚慶云被大隊書記安排跟隨學醫,兩年以后,祝醫生回城,他便接著一直干到現在,干了整整50個年頭。
無論春夏秋冬,還是嚴寒酷暑,他風里來,雨里去,村民們隨喊隨到,沒有白天黑夜,也沒有周末假期,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護著島上漁民的健康。除了在戴場島坐診,其他小島或漂在駱馬湖深處的漁民生病動不了,他也像戰士接到命令一樣,了解一下情況后,背起藥箱就走,寬闊的駱馬湖上,總能看到他獨自劃船的身影。
名聲在外的譚慶云,收入并不高。守護著小島幾十年,他深知漁民的辛苦,一直把利潤壓得很低,每月也就幾百元錢的進賬。面對手頭拮據的漁民,賒欠醫藥費也是常事,但譚慶云卻從不催賬,“為了緩解自己生活上的困難,我起早貪黑干起了第二職業,到湖里摸魚逮蝦,只要聽說有人要看病,立馬就往診所跑去。”
多年來,老譚不僅能準確診斷治療一些常見病,還掌握了一手針灸的“絕活”。島民們每家每戶的身體情況他都爛熟于心,還通過學習精進自己的業務水平。正因如此,岸上有多家私人醫院都曾開出幾倍的收入邀請他,但最終都被拒絕了。“我走了,漁民要是生病了,怎么辦?”在他看來,半個世紀的風雨堅守,都是因為自己的骨血已融入了這座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