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下午,天佑德青稞酒“青藏農耕文化與青稞精神”高峰論壇在“中國青稞酒之源”——天佑德青稞酒廠區舉辦。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青海民俗學會會長、原青海省社科院院長趙宗福,青海省企業聯合會秘書長楊廷成,青海師范大學教授文忠祥,土族文化研究學者喬志良,中國酒業協會文化學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任志宏,天佑德青稞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魯水龍,天佑德青稞酒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姚海青等多位青藏少數民族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共同解讀青藏農耕文化的本質,探究青稞精神的內涵。
▲天佑德青稞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魯水龍
會上,魯水龍首先上臺致歡迎辭,并介紹了召開本次論壇的意義。他表示,舉辦“青藏農耕文化和青稞精神”高峰論壇,是全體天佑德青稞酒人致敬青稞、致敬青稞酒、致敬青藏高原、致敬千千萬萬青藏人民和中國農民的具體體現,是天佑德青稞酒公司心存感激、感恩農民、感恩青藏高原的最好闡釋。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民俗學家趙宗福
趙宗福在論壇上作了《青藏農耕文化與酒文化》主題演講,并分享了青藏文化與酒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趙宗福認為,青藏文化與酒具有原發性與融匯性、物質性與文化性、單一性與多元性、生活性與神圣性、情感性與規則性以及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特征。他同時指出,青藏文化博大精深,青藏酒文化內涵豐富,但目前國人的研究尚處于粗疏狀態,需要進一步進行詳盡地梳理研究。用文化傳統和現代理念涵養天佑德青稞酒,使之更加輝煌燦爛,立于世界酒文化之林,成為青藏酒文化的標志性文化。
▲天佑德大學教務主任趙國維代講霍福老師內容
青海省圖書館副館長、青海民俗學會副會長霍福(天佑德青稞酒大學教務主任趙國維代講)作了《24節氣與農耕文化》主題演講,詳細解讀了節氣在農耕文化及民俗中的內涵及功能。
霍福在演講中指出:“兩千多年來,節氣深深地影響并規范著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并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入選了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是在農耕文化背景下,古人長期觀察總結天、地、人各種知識和經驗的結晶,它綱領性地將國家祭祀、社會治理、民眾生產生活等統一在一起,并賦于節氣以特殊的內涵。”
▲青海師范大學教授文忠祥
文忠祥在會上分享了《高原奇珍,凈土之魂》主題演講。他表示,青稞是青藏高原雪域凈土的產物,是青藏高原極端環境條件下植物適應性進化的典型代表。從自然生態的角度,青稞是自然的獻珍。
據考古資料顯示,西藏昌果溝遺址內發現了青稞破化粒,說明在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已經形成了以青稞為主栽作物的農業文明。因此,青稞也是時間給青藏人民的饋贈。青稞具有與自然抗爭的不屈精神,青稞作為大自然獻給青藏人民的禮物,人們感恩大自然,逐漸形成了青藏高原獨特的青稞文化。
▲少數民族——土族權威研究學者喬志良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土族的權威研究學者,喬志良在論壇上作了《民間文學中的土族農耕文化》主題演講。土族豐富的民間文學世世代代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民間流傳。包括敘事長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生活故事、神魔故事、動物故事、機智人物故事等)、民歌(贊歌、情歌、生活歌、習俗禮儀歌、勞動歌、兒歌等)、祝辭、諺語、謎語等。
喬志良表示,由于土族信奉藏傳佛教,過去土族的文化人相對集中在寺院,他們接受佛教文化和藏族文化教育,又把這種文化傳播到自己民族當中,所以土族部分民間文學當中印有藏傳佛教文化的烙印。又由于土族人和漢族人相雜而居,也有個別土族民間文學用漢語相傳。
他同時表示,土族豐富的民間文學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族人長期生產、生活和豐富想象力的結晶,是土族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土族婚禮、土族敘事長詩《拉仁布與吉門索》、丹麻土族花兒會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國家層面上認可、肯定了土族民間文學的重要價值。
▲中國酒業協會文化學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任志宏
任志宏在會上分享了《試論中國青稞酒之源》主題演講,他指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西藏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青稞,距今約3600年;而在青海發現的最早的青稞,距今約4000年。而且有證據表明,西藏地區的青稞種植是從青海地區傳過去的。“也就是說,只要青海地區的先民在3600年前掌握了青稞酒的釀酒技術,那么中國青稞酒的源頭,就應該在青海。特別是在青海省金禪口遺址出土了裸大麥(青稞),是目前青海省發現的最早的青稞,最早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金禪口先民們既然可以用黍釀酒,也必然會以青稞釀酒。”任志宏表示,金禪口先民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開始在互助地區釀制中國最早的青稞酒。金禪口先民是青稞酒之祖。
此外,與會嘉賓還在現場圍繞青稞酒、青藏農耕文化等方面展開深度對話,進一步挖掘青藏高原綿延千年的青稞精神。
關于青青稞酒與青稞精神,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