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一部《紅樓夢》曾引得幾代文人為之傾倒。而“傷痕文學”的開拓者劉心武,便在當代紅學研究的代表人物。
中學時的劉心武酷愛文學,16歲時便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1961年,從師范學院畢業的他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員,15年的教學生涯,讓他對教師、學生、校園生活保有著特殊的感情。此后,他就任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并參與著名文學雜志《十月》的創刊歷程。
1977年夏天,劉心武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引發當時社會的強烈反響,被視為傷痕文學的發軔之作。《劍橋中國史》曾贊譽到:“在新作家中,劉心武是第一個批判性地觸及‘文化大革命’不良后果的作家”,并稱“劉心武向來是正脫穎而出的一代青年作家雄辯的代言人”。《班主任》也獲得了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而劉心武的名字,也愈發同文學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我的文學創作就像種四棵樹——小說樹、散文隨筆樹、《紅樓夢》研究樹、建筑評論樹。”枝繁葉茂的文學創作中,紅樓夢無疑是劉心武文壇生涯新的閃光點。1993年,劉心武開始發表《紅樓夢》研究論文,陸續出版多部專著。一代紅學研究泰斗周汝昌曾稱贊其“善察能悟”。他用時七年,以自己對史料、原著的深度洞察,結合自己的文學功底與豐富想象,重新續寫了《紅樓夢》后28回,成為當代紅學研究領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百家講壇開講的《劉心武揭密〈紅樓夢〉》,更是一度引發國人對《紅樓夢》的研讀熱潮。
“如果說寫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那么我就是這條路上永不停歇的奔跑者。” 幾十年來,劉心武始終活躍在文壇,筆耕不輟。除了經典作品,新作、佳作更是不斷涌現,“我無力成為一座巍峨的燈塔,卻可以點燃一支支亮燭,奉獻給喜我納我的讀者諸君”,他用文筆守望紅樓遺珠,也為當代文學繼續散發著自己的光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