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六學,オ備九能,已臻化境”,或許只有這樣至高的評價,才能夠詮釋國學大師饒宗頤長達一個世紀的治學生涯。
饒宗頤生從小研習詩詞歌賦,繪畫、目錄學、宗教學16歲便繼承先父遺志續編《潮州藝文志》。1935年18歲的饒宗頤被廣東通志館破格聘用,專職藝文纂修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對于他后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構建起到了基礎性的影響。
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全面展現殷代歷史的面貌。3年后,法蘭西漢學院授予他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的儒蓮漢學獎,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并稱“甲骨五堂”。上世紀70年代饒宗頤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于世,成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隨后,他又出版《敦煌曲》《敦煌白畫》等一批敦煌研究的經典著作,不僅填補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的空白,也奠定了其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而這些,不過是他學術研究的冰山一角。浩浩十二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20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仍寫不盡他浩如煙海的研究領域:曾研究過上古史甲骨簡帛禮樂宗教等13個門類,通曉英、法、日、德等六國語言甚至鮮有人懂的梵文與古巴比倫楔形文,饒宗頤仍可如數家珍。因此,饒宗頤被學界尊稱為“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只要觸角所及,饒宗頤莫不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治學百年,饒宗頤與錢鐘書并稱“南饒北錢”錢鐘書稱其為“曠世奇才”;與季羨林并稱“南饒北季"是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