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文化,從賜酒臣子不得不喝,演化成如今人飲酒的霸氣,有的是上級對下級,有的是對朋友,對生意伙伴,通常聽到的是是朋友就干杯,夠義氣就干杯,想做成生意就干杯。
起 源:
干杯,一說是古希臘人創造的。傳說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喝酒時,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樂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氣,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顏色。舌頭可以辨別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這一享受之外。怎么辦呢?聰明的希臘人終于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發出的清脆響聲傳入耳中,這樣,耳朵也高興了。
另一說碰杯起源于古羅馬。古代的羅馬崇尚武功,常常開展角力競技。競技前選手習慣飲酒,以示相互勉勵之意。由于酒是事先準備好的,為了防止有些心術不正的人給對方暗放毒藥,人們想出一種防范的辦法,這就是在角力前,雙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對方的杯中傾注一下,這樣,便逐漸發展為一種碰杯的禮儀。
還有一種說法是:“干杯”一詞起源于16世紀的愛爾蘭,原意是烤面包。當時的愛爾蘭酒徒,有這樣的習慣,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純性。到了18世紀,“干杯”這個詞才有了今天的含義,并且發展成社祝賀頌辭。干杯時,人們往往還要互相碰杯,據說這與教堂敲鐘是同一意思,為了驅除惡魔 。
另一個典故傳來,據說是在日本,當時的人們都習慣把槍挎在腰間,不管是在商業或者是軍事會議中都是這樣,然后在一些友好會議中遇到一起飲酒時,就說出“干杯”,干杯的同時舉起右手,當然就亮出了槍支,后來有許多人把槍支卸掉,再舉手“干杯”,意思是我腰間沒有帶槍支,表明自己沒有任何陰謀。后來延續到商業等各個場合中,表示自己很坦白誠心的和你合作、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