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三年一代溝,五年一鴻溝,“XX后”的代際標簽不過社會學中生硬的概念。
而人們也習慣接受了對每個代際的主流認知。甚至已經有00后的CEO口出驚人之語:“在我拿到幾十萬上百萬投資和獎金的時候,很多成年人,拿著基本工資,過著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試想一個場景,三個人各執一瓶酒,看不到面部表情,只觀察各自的喝酒狀態,你能猜出誰是70后、80后和90后嗎?
在飯局中……
細品慢言、語調沉穩的主動尋找話題,聊形式、經濟趨勢、股票漲幅、展現幽默的,估計是70后;
有一搭沒一搭,遇到感興趣的問題能聊得頭頭是道,遇到不敢興趣的鳥都不鳥的是80后;
要么不接話題,要么自己就能嗨起來,聚餐玩游戲、手機控,說話逗趣而直接的,是90后。(
在選酒風格上……
70后,手持保溫杯的中年佛系。在不惑過渡到知天命的年齡,有一兩樣持續很多年的愛好,閱遍好酒,不急不躁。對于選酒更謹慎也更苛刻,對價格不敏感、對酒的口感和品質敏感。往往認準了幾款心頭所好,接受了它的滋味就不會輕易更換。有很多“想當年”的故事,酒桌上徘徊過,酒桌下痛哭過,慢慢掌握了人生漸入佳境的從容。對于酒友和場景也有要求,要么有幾個臭味相投的固定酒友,也偏愛獨酌。
80后,拼殺于職場、周旋于家庭,曾經被詬病的一代獨生子女,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和市場中的中流砥柱。白駒過隙,時間從來不曾饒過誰。學區房、陪作業的困擾天天在,對丁克、大齡“剩女”的寬容卻未見多。
當年詬病80后的那些人現在卻覺得,80后是有危機感、有焦慮,也是較有動力和闖勁的一群人。然而,在我眼里,80后是較浪漫的一群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和奮不顧身的愛情往往就發生在這群人身上。在物質條件迅速發展的年代里成長起來的80后,消費觀念往往是——在可以負擔的能力之內,給自己和所愛的人最好的。
他們有消費能力,對美酒有執著的追求,偏好杯酒人生的馥郁。對葡萄酒更為熟知,懂得區分產區和等級,雖然不一定選擇大酒來喝,但看重酒的性價比。80后,見慣了飯局酒場的虛與委蛇,已經逐漸在給人生做減法,減去不必要的應酬與消耗,某種程度上,80后正在把自己的經歷釀成酒,人生的積淀和體味才是歲月的佳釀。
90后,是正在發力奔跑的一代人,充滿了探險、獵奇的熱情。交友觀更開放、包容,品酒圈、戶外圈、英語圈、攝影圈……圈子多而交雜,他們有大把選擇權,他們在篩選中沉淀,追逐流行甚至自創潮流。
較早的90后已經在職場摸爬滾打數年,有各種自媒體拿90后開涮“前列批90后已經禿了”、“前列批90后已經成為二胎的媽”……90后大多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成長,擁有屬于這個代際獨特的活躍獨立的氣場,不信?與你身邊的90后好好聊聊,他們的視野和見解說不定會嚇你一跳。(
選酒時,90后大多不會特別偏好新世界或舊世界,無論是桃紅葡萄酒還是威士忌,無論是阿根廷的馬克貝克還是意大利的巴羅洛,他們都有足夠開放的胸懷容納。90后對酒的選擇,更看重顏值和達人推薦,是較容易被潮流驅動的一代人。
人們總愛說,70后保守、80后沖動、90后自我,其實都是對一代人的過度解讀和刻板印象。每一代人大概都是在前人中的非議中成長起來的。
上一代人覺得下一代人輕浮,下一代人覺得上一代人迂腐,關于代際的鄙視鏈本身就沒有任何道理。
就像對于一款好酒,不同代際坐到一起品嘗,碰撞出惺惺相惜的火花、品出個忘年交也是常有的事。海明威就曾在《流動的盛宴》里就說,“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問題。誰才是迷惘的一代啊?”
酒哥的朋友中,有70后、80后,90后,甚至60后。更多的感受是,年齡不是界限,人與人之間較根本的區別,是想法、見識和格局的區別,這其實跟年齡沒有任何關系。
而往往是,我們在酒場輕易能區隔的兩種狀態是
一是喝酒不講究品牌,講究豪氣干云,不管對方是誰,都要觥籌交錯。喝的是氣勢,吹的是牛B,感覺全世界都在給你讓路;另一種是,即使配著簡餐,也要喝些好酒,和能聊到一起去的人心神交匯,沉淀的是友情,講的是心情,聊的是見識,在交流的互動中感受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品酒,品生活,追求的都是自我的感受。狂放也很好,但要有內容,為了灌醉他人自己卻不想喝,就不太君子了。喝酒較佳狀態是“恰到好處”、“自得其樂”。
幽默的畫家黃永玉曾說:“酒,我很欣賞,可惜一口就醉。在酒朋友旁邊醺得面紅耳赤倒是常有的事。但是我能體會得到“酒”是很妙的東西。”
不管是70、80、還是90后,生活或許會欺騙你,朋友或許會出賣你,只有酒,無時不刻都很真實,你偶然的爛醉如泥,是它在幫助你宣泄心底暗涌的情緒,和莫名的苦惱。
而為了獲得清醒與理智,我們也該干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