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商洛市商鞅廣場
1
商鞅,本名公孫鞅,衛國沒落貴族,又名衛鞅,后在秦國受到重用,實行強國之法,得到商地的封地,故后世稱之為商鞅。
商鞅的母國衛國,其國都為帝丘,即今天的河南濮陽市,春秋戰國時期,此地人才輩出,除商鞅外,還有著名軍事家吳起,商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呂不韋,著名刺客荊軻等等。不過可惜的是,這些人才在本國都沒有受到重用,反而是在他國成就了一番事業。也有一些別國人才到了衛國,但下場并不好,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在衛國做官,但最后在宮廷內斗中殉難,濮陽至今尚有子路祠紀念他。
濮陽,還是北宋時期的澶州,公元1004年,宋與遼國在此地交戰,宋在戰爭局面占優的情況下,由于當時宋真宗精神病發作,被迫簽訂帶有權宜性質的城下之盟,史稱澶淵之盟。筆者曾在2010年春天探訪過濮陽,所思所想,全部寫進了《濮陽的嘆息》一文,發表于本刊2010年第三期,關于大宋皇室的疾病和大宋的衰落,其具體內容,也在本輯雜志可以看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2
商鞅在衛國不受重用,但在秦國得到了一展才能的機會,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行變法,奠定了強秦的基礎,商鞅也由此成為法家最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
商鞅到秦國,是帶有強烈的出人頭地的個人動機的,他也確實得到了他所希望得到的,秦孝公給了他封邑,封他為商君,這是很高的待遇,他等于在秦國擁有了一個國中之國。但這,也為他后來被車裂埋下了一個禍因。商鞅變法,其主要目的是瓜分不思進取的老世襲貴族的封地,也成功了,但另一個結果卻是商鞅又得到了一個封地,這是秦國國君并不想看到的,也是被商鞅打擊過的老貴族所不能接受的。商鞅也知道這點,但是要他放棄他努力奮斗所得到的這一切,他又是不甘心的,所以他想盡所有辦法來保全這一切,甚至不惜暗中聯合其他國家,以圖反抗,最后終究落了個車裂的悲慘結局。自商君之后,秦國再無分封,秦朝建立后,更是推行了郡縣制,影響至今。
3
商鞅當年封邑之地,在今天陜西省商洛市內,商洛,大地方也,大地方者,有大人物之謂也,此地除了曾是商鞅的封地,還是漢初著名的隱士商山四皓的隱居之地。筆者一位商洛丹鳳籍的同事商昭的家就緊挨著商山四皓墓,本刊2015年第四期刊登有她的《家門口的傳奇—與商山四皓為鄰》一文,要去商洛游玩的讀者可以讀一讀。
商鞅封邑故址位于商洛市丹鳳縣城西兩公里處的古城村,筆者于2016年1月底到達此地時,在村中主干道上,看見立有“商邑遺址”的文物保護碑,1992年,商邑遺址被定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筆者一行經多方打聽,找到一處正處于修復期的城池遺址,目前并無多少可看的內容。據村民介紹,早兩年有考古隊曾在這里工作過。
商洛市區內,有一座商鞅廣場,廣場中央有一尊高達9米的商鞅塑像,據說目前是商洛市的標志性雕塑。塑像后面,是一堵總長30多米的浮雕文化墻,講述了商鞅變法的過程,以及變法前后秦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筆者在此拍照,第一感受就是冷,特別冷。雖然那天陽光很好,但風很大,吹在臉上、手上像刀割一樣,手中的照相機似乎都要拿不住了。這一切頗有象征意味,商君此人,既明亮又冷峻,一方面,他推行嚴酷的整人之法,另一方面在變法過程中他又有他的原則,也想要在某種程度上建立起一種公共管理,正如同這刀子似的冷風,和這透亮的陽光(李尋按:高遠先生對商鞅這個感覺非常好,商鞅此人雖然對人冷酷、刻薄寡恩,堪稱冷峻,但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明正大的,他是法家中的“法派”,有法派光明正大的精神,不像“術派”那么充滿陰暗心理,所以是光明的)。
4
在陜西,與商鞅有關的遺跡還有兩處,一處是位于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一帶的的櫟陽城遺址,這里是商鞅變法故地,著名的“立木為信”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處。
還有一處是位于合陽縣城東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的商鞅墓遺址。商鞅死后,到底葬于何處,其實是個謎。此處曾有商鞅墓,是其中的一種說法,據說上世紀70年代,商鞅墓還在,后來被毀了。當地政府正著手深度挖掘考證商鞅墓的情況,并計劃開展修復工作。
春秋戰國時期,有多個國家都實行了變法,這其中,數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秦國從此走上了強國強兵之路,這一切,在于秦國始終貫徹了商鞅的法家思想,將整人治人的手段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說,商鞅雖死,商法未變。自商鞅后,又有韓非、李斯等法家重要人物為秦國效力,他們推動了秦國的繼續強大,但最終,和商鞅一樣,他們的人生結局都很悲慘,仿佛一種宿命。
關于商鞅,研究他的歷史文獻可謂汗牛充棟,這人在秦國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十分巨大,是秦王朝、也是后來兩千年王朝的制度的“總設計師”,但奇怪的是關于他的紀念遺跡卻少得可憐,他被五馬分尸之后連個墳墓都沒有,還不如那位刺秦王的荊軻,秦人還給他建了個墓,秦人是崇拜英雄的,而對待商鞅,后人似乎更傾向于遺忘,這種復雜的社會心理讓我們反復思考,以致于在寫這篇游記時,還不知說些什么才好!
◎陜西商洛市丹鳳縣商鞅封邑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