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酒報記者 張瑜宸
“我們堅信,寒冬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
1月25日,國家最高領導人以視頻方式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并發表特別致辭。鏗鏘有力的信念背后是超百萬億的經濟答卷在支撐。這之中,酒業也貢獻了自己極大的力量。
但酒業全面向好的曙光似乎并沒照耀到國產葡萄酒,不僅產量連續七年下滑,龍頭企業的業績更是在2020年迎來“腰斬”、“首虧”,不僅讓人想問,黑夜給了葡萄酒行業黑色的眼睛,到底還要多久才能找到光明?
夾縫求生存
“國產葡萄酒,是個很‘神奇’的行業。白酒、啤酒、黃酒都能在疫情中逆風翻盤,只有它夾縫求生存。說艱難吧,一些精品酒莊過得還很不錯。說不難吧,企業和經銷商其實都快壓崩潰了。”近日,記者在與葡萄酒從業者聊天中感受到了國產葡萄酒“兩極化”的矛盾。
據上周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產量41.33萬千升,同比下降6%。同期,受疫情和“雙反”調查影響,進口到中國的葡萄酒數量也出現大幅下滑,降幅為28.8%。而這些數字在十三五的開年,分別是產量113.7萬千升,進口量同比增長15%。
五年的時間,中國葡萄酒產業陷入不斷調整的下行期。疊加疫情的沖擊,讓產業大環境越發嚴峻,受此影響,上市公司也難獨善其身。
1月23日,張裕A發布業績預告,2020年預盈4.68億元-5.71億元,同比下降50%-59%。此外,根據2020年三季報披露的數據,ST威龍凈虧損1.64億元,同比下降830%;莫高股份凈虧損684.72萬元,同比下降147%;ST中葡凈虧損3704.92萬元,同比下降2748%;ST通葡凈虧損1850.61萬元,同比下降693%。
對此,幾家企業都在報告中指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國內葡萄酒市場整體持續萎縮,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是造成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
盡管產量逐年下滑,上市公司業績集體低迷成為行業打不破的“魔咒”。但隨著國家層面的扶持和各地產區政府的重視,2020年不斷有新酒莊開莊建設,葡萄種植面積也在逐步擴大。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國潮的興起,也提振了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購買欲。
據全球領先的葡萄酒行業市場調研和咨詢公司Wine Intelligence發布報告稱,2020年大多數葡萄酒生產國都轉向購買國產葡萄酒,這一點在中國表現最為明顯。在其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54%的中國受訪者表示,目前購買中國葡萄酒數量高于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從整個行業表現來看,一方面是市場低迷、產量下滑帶來的不景氣,另一方面,消費者卻表現出對國產酒的極大熱情。看上去,國產酒似乎掉進了一個業績不振,消費熱情卻高漲的“怪圈”。那被壓縮的市場,到底去哪了?
破圈任重而道遠
“葡萄酒的市場在分流,并且消費人群越來越專業,以前這種酒企大規模的流通酒,都是在消費者不懂的情況下,讓其‘埋了單’。”克洛維斯國際釀酒顧問團隊創始人廖曉燕告訴華夏酒報記者,現在,隨著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對國潮的認可,精品酒莊的有利導向作用進一步被放大,未來消費者一定是越來越挑剔。
“這里面還有來自醬酒的沖擊。畢竟,消費者對醬酒健康屬性已形成認知,不需要培育,就掀起了消費者的主動消費潮。反觀葡萄酒,說到底還要做教育推廣與情感互動。”采訪中,不少經銷商告訴記者,隨著醬酒在市場上的“大火”,已有不少葡萄酒類的經銷商紛紛跨界擁抱新“風口”。轉型的同時,也將葡萄酒的客戶流量引向了白酒。
此外,“國產葡萄酒是工業項目,補貼微乎其微,賦稅過高導致酒品性價比不高。”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平臺總監劉珊珊指出,相比全球知名的葡萄酒生產國,國產葡萄酒的高質量發展還要打通國家—產區—明星酒企—潛力酒企—優商的全鏈條。
細數下來,國產葡萄酒面臨的挑戰諸多。但治本之道,還要從源頭抓起。
“中國葡萄酒發展很快,邁上一個新臺階,但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把原料這塊做好了,中國葡萄酒就又邁上一個臺階,進口酒也不會成為一個問題,大家各有各的消費群,細分市場就是了。但如果這點做不好,你根本沒法跟人說事。”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葡萄酒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祖明指出,葡萄酒產業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是原料。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葡萄酒行業真正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品種同質化比較嚴重,雖然原料基地發展迅速,但企業可以控制的原料基地卻很少。
“憑心而論,爆發性增長對于中國葡萄酒沒有一點好處,中國的市場沒有準備好,中國的消費者沒有準備好,中國的企業也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一個你沒準備好的產業一旦爆發性增長,假冒偽劣產品全都出來了。”王祖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