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那些“生僻”遺產相比,紹興黃酒可謂是“大眾”級別,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紹興黃酒擁有非常龐大的消費群體。業內人士指出,對于紹興黃酒而言,此次能夠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是其進一步打開市場、擴大影響力的一次絕好機會。
黃酒是世界上較古老的酒類之一,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左氏春秋》的“越語”篇中記載,越王為增加國家人口,補充兵力和勞力,曾采用過一系列獎勵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內中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據考證,紹興正是古越國的都城所在,可見當時紹興的釀酒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而在晉代嵇含所著筆記《南方草木狀》中,也提到了“女酒”的釀造儲藏方法。后經考證,“女酒”也就是紹興“女兒紅”的前身。
紹興黃酒行業協會陳祖亮告訴記者,紹興黃酒的釀造技藝非常復雜,有浸米、蒸飯、攤飯、落缸、發酵、開耙、灌壇、壓榨、煎酒等近十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是一門科學。如在發酵環節中,釀酒師傅就要根據氣溫、米質、酒釀和麥曲性能等多種因素靈活掌握,及時調整,光是這門手藝沒有幾十年的經驗是掌握不了的。
從釀造時間上說,紹興黃酒也有著非常獨特的傳統。一般來說,每年的農歷七月制酒藥,九月制麥曲,十月制酒釀,大雪前后開始釀酒,到次年立春結束。長達80多天的發酵時間也被認為是紹興黃酒不同于其他黃酒的特色所在。
隨著紹興黃酒的發展,過去“全手工”的釀造過程也實現了機械化手段,比如,用板框式空氣壓濾替代繁重的木榨榨酒;用臥式連續蒸飯機代替木桶蒸飯等等。但是,陳祖亮認為,這些機械的使用對傳統紹興黃酒的工藝特色并無損害,因為紹興黃酒釀造技藝中的三大法寶都被保留了下來。
陳祖亮所說的三大法寶就是:精白度高的糯米、“為釀酒而生”的鑒湖水以及釀酒師傅的經驗。前兩者尚可肉眼所見,而經驗和手藝卻只能世代相傳,但這也正是紹興黃酒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培養黃酒釀造人才也就成了保護紹興黃酒制作技藝的關鍵所在。陳祖亮遺憾地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大專院校開設黃酒釀造,因此黃酒的釀造技藝只能靠手把手、面對面的傳統方式來傳授,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紹興黃酒的發展。他還透露,紹興市將依托職業學校開設黃酒,加快培養黃酒釀造人才的“第二梯隊”。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盡管紹興黃酒名聲在外,但是紹興黃酒的主要市場卻一直局限在江浙一帶,產銷量也多年未有突破,甚至還出現了“一瓶黃酒不如一瓶礦泉水貴”的情況。直到2003年前后,紹興黃酒突然發力,產量一舉突破20萬噸大關,開始大規模進入北方市場。而在2005年,紹興黃酒業更是表現突出,產量突破25萬噸,銷售額上漲2000萬元。陳祖亮把這次突破歸功于“找到了紹興黃酒和黃酒文化的結合點”。他認為,悠久的歷史就是紹興黃酒的“”,傳統的工藝是紹興黃酒獨特質量的保證,人們喝黃酒不僅喝的是醇香,還能喝出千古一脈的工藝,喝出歷久彌新的質量。無疑,此次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紹興黃酒主打的“歷史文化牌”來說,將是一個大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