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體現民族傳統和風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證之一。西藏最早的酒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拉薩曲貢考古遺址出土的陶制酒杯,這些酒杯大多以夾細沙的黑陶為主,且表面經過打磨,非常光滑,器壁上刻畫得紋飾大多是一些幾何紋,此時的陶器制作工藝在西藏早期文明中水平是最高的,高原先民以這些粗獷的酒器演繹著早期的酒文化。
酒器淵源
藏族人民因所處的地域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差異,產生了質地、形式各異的酒器。制作陶制酒器的習俗,在西藏農區仍然普遍存在,其中雪雞酒壺是最具日喀則地區特色的酒器。雪雞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一種野生飛禽,它以冬蟲夏草為食,農區的人們把它們作為酒具的模型,把酒盛入這種酒器既有藥酒的寓意,形體又美觀,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藏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在藏區,飲用青稞酒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人們在勞作時間隙,也會飲用青稞酒,但要在碗底墊一層糌粑,用以稀釋青稞酒中的酒精濃度,這樣既不影響勞作又可以解渴。節慶時使用的酒器就更加精致了,核桃木的碗用純銀或純金包著碗內壁和碗底,只露出木制的碗外壁,不但美觀而且氣派。尤其在農區,婚嫁時,在禮堂還要擺放一個黝黑的裝滿青稞酒的陶制大缸,其邊上掛著幾個銅制大勺用以把酒盛入小型的銀制酒壺中,而且有些銀質酒杯的口徑達20厘米,以至于外地游客聽說三口一杯的習俗就已經醉了。
藏北草原上嚴寒的氣候,使得這兒的牧民有飲用烈酒的習俗,而這兒飲用的酒大多是從外地的林區運來的。
青稞白酒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把青稞煮熟,放涼之后加入發酵粉,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直至問到酒香就成了青稞酒,然后再把青稞酒中的酒精蒸餾出來,形成一種具當地特色的青稞白酒,其酒精度數有時可達到50度。被喻為高原之寶的牦牛是當地酒具的主要原材料來源。牦牛的皮制作的皮囊便是就地取材的范例,這種酒具的形制具說是從西亞沙漠地區傳來的,因其便利性得到了牧民的認可,從而接受并沿用至今。
還有用野牦牛的角制作的角質酒杯,由于野牦牛非常兇悍,用它的角制作酒壺來彰顯男子的力量與勇氣。馬掛壺是從蒙古地區流傳進來的酒壺形式,其形制是從皮囊演變而來的,民間稱其為扁壺。其中很大一部分金屬制扁壺至今還沿用古老的壓模法制作。器壁上的圖紋各異,青蛙的造型尤其精致。這些不易破損且攜帶方便的酒具,為馬背上牧民的游牧生活提供了便利。
林芝和昌都是樹木繁茂的地區,這些地區的酒器大多是木制的。巴木頭刨成木片合并在一起形成桶狀,然后用藤條綁緊,并且利用木片上的枝椏巧妙的制成壺嘴。這種酒器是最古樸、最自然的形制。制作完成后,還要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利用木頭在水中膨脹的原理,使木片之間的縫隙閉合。由于林區樹木繁茂,這里的人們也普遍釀造青稞白酒,這里流行的溫酒器,就極具特色。其形制與一般的酒壺相似,有彎曲的手柄,圓鼓的容肚,還有細長的壺嘴,的區別在于從壺肚內升出的圓柱形炭管。當酒溫熱后盛入溫酒器,再把燒紅的炭塊夾入炭管中,以保持酒在飲用過程中的溫度。這種形制的溫酒器據說是從西域一帶傳來的,但確切的來源尚待考證。
酒器是藏族酒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通過對這些酒器的了解,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
酒史細說
一個民族的酒文化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酒俗、酒具、酒歌等文化表征,都建立在酒這一物質基礎之上。因而一個民族的酒文化,實際是以釀酒為發端的。
藏族釀酒的歷史,民間傳說是從唐代文成公主把漢地釀酒術帶到吐蕃時開始。但考諸史實,藏族釀酒的歷史應遠比此早。眾所周知,藏族是古代生息于民族和部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藏族的先民與我國漢文典籍中稱為“羌”的民族系統有很深的淵源。o意為“西方牧羊人”原是殷周時中原華夏族人對其西部地區的以游牧為主的民族部落的泛稱。考古和文獻資料證明,古羌人的最初生息地即在青藏高原,以后逐漸遷徙,分散形成許多的種落,有一部分改為從事農耕生產。古羌人很早就創立了燦爛的高原文化,據專家考證,早在中原華夏人有麥種之前,古羌人已在高原上成功培育出一種稞麥。藏族釀酒的歷史應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在以前的古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