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黃湯、般若湯、杜康、玉液等等,在建國之前亦被稱為燒酒、高粱酒、白干酒等,但為何單單白酒這個稱謂沿用至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個簡單的“白”字,也蘊含了豐富的內涵。正如我國國畫的一種創作手法——“白描”,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畫法。雖然“白描”線條簡單、色彩單一,但通常展現出來的畫面機具精神和質感,同時也樸素簡潔、流暢、生動。
水是酒之血,糧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所以糧、曲、水構成了遇見小酒釀造文化的基礎。而這糧、曲、水就像“白描”中的每個筆畫一樣要用到恰到好處才能呈現有質感的畫面,由此才能釀造出窖香濃郁,口味豐滿,入口綿甜干凈,純正的無色透明酒體。
“白描”的創作方式分為單勾和復勾。以線一次勾成為單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據不同對象用濃淡兩種墨勾成;復勾則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據情況復勾部分或全部,其目的是為加重質感和濃淡變化,使物像更具神采。
值得一提的是,這與白酒的勾調技術如出一撤。通過神奇的勾調技術,把不同批次的酒依照產品固有的風格特點,按不同的比例組合進行酒體設計,再通過點滴之間的藝術,達到了畫龍點睛地作用,使酒得以升華,口感層次豐富飽滿。
之所以稱之為白酒,是因為它有著無色透明的酒液;另外也與“白描”的名稱有異曲同工之妙:顏色單一、樸素簡潔、質感純正。
白酒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傳承了上千年的歷史文化。雖然白酒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是對于其起源,尤其是白酒名稱的由來,卻少有人能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