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多數人而言,長城是個游覽勝地,可對于年逾花甲的董耀會來說,長城卻有另外的含義,且值得為之奔波勞頓一生。被譽為“長城之子”的他,是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長城,他走了30多年、研究了30多年,也宣傳保護了30多年。
上世紀70年代末,董耀會還是秦皇島的電業局外線工,因工作需要經常在長城腳下施工,就此也開始了和長城的緣分。“接觸的長城多了就想了解長城,什么時候修的?什么人修的?修它做什么?但當時這方面的書太少了。”除了行走于長城之上,董耀會還通過查閱文獻、走訪專家學者,了解長城的歷史。漸漸地,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如果可以在長城上留下一行完整的人類足跡,把這一路考察的內容記錄下來,太有意義了!”
經過兩年準備,1984年5月4日,27歲的董耀會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徒步考察萬里長城。從山海關出發,他和友人由東向西行。每天各自背著20多斤的設備和資料,天亮了出發、日落前下山,晚上就住在長城附近的村子里。歷經508個日日夜夜后,途經百余區縣、行走約7400多公里。1985年9月24日,董耀會終于到達嘉峪關,填補了人類歷史上的一項空白--這是第一次對長城進行了全面周詳的實地考察,這也是華夏子孫在萬里長城上留下的第一行完整的腳印。在這期間,董耀會邊走邊記錄,此后用10個月時間寫了本《明長城考實》,記錄了明長城的遺址現狀,也描繪出他心中的長城。
“長城達21196公里,可實際上像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這樣開發出來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作為“長城保護”項目的負責人之一,董耀會參與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箭扣長城修繕工作,時刻沖在長城斷壁殘垣的第一線。而他更期望,能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長城的保護體系中。
30余年里,董耀會一直致力于長城的研究與文化傳播。而印象最深的,當數在過去10年間主持完成的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項目《中國長城志》。這是國內關于長城的第一套大型文獻,董耀會也完成了他奔走長城半生的愿望。“比起長城2600多年的歷史,這三十幾年又算得了什么?我過去幾十年就做了研究和保護長城這一件事,可能一輩子也就做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