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與清明節的由來據傳,清明節的來歷與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有關。晉文公重耳掌握政權之前,曾有過19年的流亡生活。在那段艱辛歲月里,重耳的大臣介子推忠心輔佐他,給了他極大的幫助。有一次,重耳想吃肉而不得,介子推就偷偷地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重耳吃,重耳得知后十分感動。
后來,重耳歸國做了國君,獎賞跟隨他流亡的人,大封群臣,惟把介子推忘了。有人不滿于重耳的忘恩負義,寫道:"龍饑無食,一蛇割股。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于中野。"重耳看罷恍然大悟,親自去請介子推出來享受榮華富貴。
可介子推卻帶著母親躲進綿山避而不見。晉文公重耳派人搜山,呼他出來,也沒找到。于是,晉文公下令燒山,想用這種辦法逼介子惟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寧死不出,最后與母親緊抱著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事后,晉文公既難過又后悔,命人將那棵柳樹砍下做成木履穿在腳上,每日望著木履嘆息:"悲呼足下。"井將綿山改為"介山",將介子推的故鄉定陽縣改稱"介休"。皆文公還下令,每到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不得用火,只吃冷食。所以,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寒食之俗在東漢特別盛行,太原、上一帶竟寒食整月,后并州刺史認為"春中寒食一月,老少不堪",下令改為三日。曹操占領并州后,力禁"寒食陋俗"。此后,人們在清明節時不再吃冷食,但這一節令卻被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