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羅亞玲 編輯 | 白晨 美編 | 羅亞玲
2018年8月17日,瀘州老窖集團與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清華大學三大名校聯合培養的錢宇、袁思棋和向陽博士后的開題報告會在成都國窖大廈1901會議室舉行。三位博士后及其導師,數十名領導、專家評審等共同參與了此次報告會。
眾所周知,瀘州老窖集團一直致力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設,連續十多年的堅持,與高校聯合培養的博士后已超過20人。顯然,通過引入高端技術人才,推動白酒產業走向現代化,用科技的力量賦能傳統產業,瀘州老窖此舉可謂意義深遠。
01
十余位權威專家組成評審團!一場博士后開題報告會引多方關注
據記者現場了解,錢宇、袁思棋和向陽三位博士后研究課題主要涉及白酒技術研究運用和金融領域。
其中,錢宇的研究課題為“白酒質量評價體系數據庫的構建及應用研究”;袁思棋的研究課題為“基于風味導向的濃香型白酒生物反應器的研究及應用”;向陽的研究課題為“強監管形勢下商業銀行智能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報告會上,三位博士后分別就立項必要性、研究目標、技術路線及創新性等方面進行了細致匯報,并由專家評審團提出意見。
而值得關注點是,在這場學術報告會現場,記者注意到:錢宇、袁思棋、向陽三位博士后的開題報告會共計獲得十六位學術專家的把關,再加上政府、企業和高校多位領導到場參與,這個學術報告會的陣容堪稱豪華。
首先,報告會獲得了四川省二級巡視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付林、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政策法規處處長楊光垚、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基礎處副處長華莉、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人事處副處長宋加斌、瀘州市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局長鄒維等領導的支持和參與。
其次,在上午的報告會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西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陳永燦、四川輕化工大學校長庹先國、四川輕化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龔敏、西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劉知貴、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陳祥貴、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黨總支副書記吳蘭、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海和電子科技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閆明明等九位權威專家組成評審團,分別對錢宇、袁思棋兩位博士后的研究課題提出指導性意見。
此外,還有博士后指導教師瀘州老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良和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黨總支書記侯賢燈現場指導,可謂是“大咖”云集。
在下午的報告會上,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黃登仕、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副局長張少鹿、瀘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閆桂升、西南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學院院長馮用富、清華大學人事處副處長,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劉婉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金融與財貿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杜坤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顧婧等7位專家組成評審團,分別向陽的研究課題提出指導性意見。
由此可見,無論是政府、企業、高校還是學術界對于這次三位博士后走進瀘州老窖科研工作站所進行的課題研究的肯定。同時,專家評審團在聽取報告之后,還對課題的范圍大小、創新性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對課題的后續開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02
16年堅持,瀘州老窖致力于用高新科技賦能產業
眾所周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為高技術人才與科技企業搭起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橋梁。而對于白酒而言,就是要引入高新技術賦能傳統釀造業,讓傳承經驗與自然科學有機集合,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3年,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準,瀘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設立。2008年6月28日,畢業于重慶大學的朱曉輝正式入站工作,成為首位入站的博士后。
從成立至今,瀘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經過16年的堅持建設,已形成了人才聚集效應,入站博士專業涉及釀酒原糧、微生物培養、產業鏈金融、信息化、酒文化等白酒全產業鏈。
而且,從瀘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的人才已在四川大學、江南大學、重慶大學、國家固態釀造工程技術中心、國家酒檢中心等高校、科研單位和名酒企業工作。可以說,這為瀘州老窖乃至整個行業輸送了多位優秀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對于中國白酒行業走向知識化、科技化和現代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記者現場了解,至2018年8月17日,瀘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已招收了22位博士后,今年的在站人數8人,達到歷史最高峰。
顯然,作為國內最早建立工作站的名酒企業,瀘州老窖在“科技賦能產業”方面已經走在行業前列。
據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瀘州市最大的國有企業,瀘州老窖集團總資產已超過1800億元, 旗下除擁有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鴻利智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上市公司外,還擁有瀘州市商業銀行、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瀘州老窖智同商貿股份公司、瀘州海蠣子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60多家在行業內頗具實力的骨干子公司,其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此外,對于如何進一步利用科技的力量賦能產業的發展,張良董事長還有更長遠的規劃:“未來,我們要把瀘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成一個支持瀘州經濟發展的共享平臺。”
據記者了解,瀘州老窖計劃將企業的主觀需要和客觀存在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臺相結合,根據企業需求建立研究課題,再尋求相關博士后人才進行課題研究,并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單位進行合作,形成一個平臺方、需求方、支持方、研究方等四方合作的新模式,為業內外產業輸送高新技術人才。
03
消費者主權時代,用科技讓白酒的“質量看得見”
從2003年至今,瀘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經連續十多年引進高端人才,利用科技的力量去促進企業的發展。而值得一提的是,瀘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正在申請獨立建站,一旦批準,瀘州老窖集團將成為行業內首個擁有自建博士后工作站資格的企業。無疑,這對白酒產業邁向現代化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對于瀘州老窖為何始終堅持用自然科學賦能傳統產業的背后原因,張良在與微酒記者的交談中反復提到:“要讓質量看得見!”
眾所周知,白酒行業通常都是用詩意的語言去描述不同香型白酒的風味,比如:醬香型酒的“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濃香型酒的“窖香濃郁、綿甜甘冽、香味協調、尾凈香長”。
“但這些專業術語,一方面是讓我們的消費者理解起來困難,另一方面是企業與消費者溝通有障礙。”不少行業人士都認為,尤其是在當前消費者主權崛起時代,我們更要將白酒的質量用消費懂得起的語言去表達出來。
眾所周知,白酒一直是一個強調“傳承”的行業,如何將傳承至今的工藝語言轉化為能被消費者理解的語言是行業難點。
對此,張良在交談中指出:“讓質量看得見,實際上是利用科學技術將白酒的質量內涵‘數字化’表達。”
其實,從這次兩位技術領域博士后的研究課題可以看出,瀘州老窖博士后科技工作站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如錢宇博士后的“白酒質量評價體系數據庫的構建及應用研究”和袁思棋博士后的“基于風味導向的濃香型白酒生物反應器的研究及應用”,這兩個課題都是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去促進白酒質量的“數字化”表達。
“未來白酒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從制酒工藝、酒體設計、儲存變化到消費者信息繼承,都能用數字化語言表達的——未來的白酒之路在科學技術。”張良補充說。
從市場方面來看也確實如此:在消費者主權時代,對于中國龐大的消費群體而言,其口味偏好各有差異;而白酒現有的描述性語言過于模糊,若是能轉化為較為精準的數字化語言,并應用科學技術提高產品的可控性,將原先的“靠經驗釀酒”轉變為“靠科技釀酒”,就能更好地符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瀘州老窖則希望通過博士后科技工作站這個載體,實現“三個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產品制造與市場需求的結合,文化與消費的結合。
近十多年來,瀘州老窖也一直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平臺,借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和專家等科技力量,聯合培養不同類型的博士后人才,從各個方面確保瀘州老窖產品質量在行業的領先性,從而踐行“讓質量看得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