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五谷的精華,糧食的神韻。在龍山文化的后期,大約公元前21世紀的大禹時代,飲酒和釀酒已成為老祖先們生活中的平常事了。先民們將清冽的甘泉、禾粟的芬芳、收獲的喜悅、生存的熱望以及對大地和上蒼的誠敬,揉合、醞釀在一起,捧出馥郁、芳醇的瓊漿玉液,這便是酒與酒文化的源頭。
酒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一種以酒為載體,集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民俗、人情、社交、禮儀、醫學、健身、飲食、風尚于一體;融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歌曲、戲劇等藝術靈氣于一身,并體現著人類高尚智慧情趣的社會文化現象。
“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事”,可以說,酒和酒文化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春節要喝屠蘇酒,端午要喝雄黃酒,重陽要喝菊花酒,結婚要喝合巹(交杯)酒。浙江一帶有個習俗,生了孩子的人家,要選幾壇好酒埋入地下,男孩兒的叫狀元紅、女孩兒的叫女兒紅,待孩子成人結婚時,再啟封待客,想想,埋藏了幾十年的酒,滋味該有多醇厚啊!
酒,成了人們心情的外在體現。得意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憂愁時,“舉杯澆愁愁更愁”;歡聚時,“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與酒相關的故事、典故、佳話、詩文、詞語簡直數不勝數。
太平天國石達開引兵到達苗界時,苗胞按當地風俗請他喝酒,大家圍酒甕而坐,用麥管從甕中吸飲,石達開賦詩曰:“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岳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不過飲酒而已,石達開卻能把糧食聯想成明珠、手指聯想成五岳、麥管聯想成擎天柱、酒聯想成黃河水,確確表現出了一個領袖人物的境界、氣魄及其豪情壯志。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微雪的黃昏,百無聊賴,邀了知己,把酒長談,同消永夜,白居易只用20個字,就營造出了一組詩人提筆邀約、翹首以盼、友人欣然命駕等溫馨的畫面,酒綠、火紅、天寒、酒暖、情真,傳達出深厚綿長的情感,讓人身心俱醉、玩味不盡。
酒為人們營造了最宜說話的氛圍,酒酣耳熱之際,半醉半醒之間,借酒蓋臉,把清醒時不能說、不便說的話一股腦倒出,妙在醒后可以不認帳。
把酒的作用發揮到登峰造極的,當屬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了。趙匡胤通過兵變的法子黃袍加身,因此,他擔心他的將領們也會采取同樣的手段,于是,趙匡胤請了他的大將重臣們來喝酒,酒至半酣,趙匡胤開始表演,他先長嘆了一聲說:我天天都睡不著覺啊。大家忙問為什么,趙匡胤說:我知道大家對我都很忠心,但難保你們的部下不會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逼你們反叛,不如你們把兵權交出來,我大大地給你們金銀財帛,你們多置田宅,多購歌兒舞女,做個富家翁,如何?眾將知是皇帝有了猜忌之心,酒都嚇醒了,第二天,紛紛上表稱病告老,趙匡胤“三杯兩盞淡酒”,就搞定了百萬貔貅之師,堪稱節能、高效、環保、低碳的典范之作。
酒席宴上,酒令作為下酒物,必不可少。《古今酒令大觀》上,把酒令分為七種:詞令、詩語令、花鳥蟲魚令、骰令、拳令、通令、籌令。拳令又叫劃拳、猜枚、拇戰,大拳、小拳、石頭剪刀布都屬此列,劃拳的特點是雙方對陣、你來我往、短兵相接,熱鬧,爽快,容易使人興奮,古今都很常用。文人雅士們行的令就很復雜了,可以說是對一個人的文學素養的綜合考評,就連林黛玉那等才女,也要崩足了勁兒,惟恐被人恥笑了去。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梁山好漢們的喝法,文人雅士們講究的境界是“花看半開、酒飲微醺”,霧里看花、似醉非醉才最具美感,是最高享受。
醉翁之意不在酒,喝酒只是謀略、社交、情感的媒介。和相知相愛的人在一起,把盞臨風,“梅花帶雪飛琴下,柳色和煙入酒中”,琴瑟相和、風花雪月佐酒,還不美到天上去。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說不盡的酒文化,蘊涵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與民族情結。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祝棠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