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現在是中國高檔餐館餐桌上的傳奇。在國人對國外高檔葡萄酒知之有限的背景下,這個簡單的法國酒莊名稱,迅速成為有錢人、或者準確地說想顯示自己有錢的人,在餐桌上的追捧對象。“喝什么酒?”“喝葡萄酒!”“喝什么葡萄酒?”“喝法國酒!喝拉菲!”桌上的拉菲酒瓶,凸顯出共餐者的品位和高貴,更標志著買單者的富有和慷慨。而對一個高檔餐館來說,有一瓶年份好的1500毫升的拉菲葡萄酒,和幾瓶哪怕是拉菲酒莊的副牌酒,擺在酒柜中的顯眼處,幾乎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退而求其次,也包括拉菲酒莊所有者羅斯柴爾德男爵家族在法國其他地區及其他國家的酒莊的產品,只要酒標上有那個5個箭頭的小徽章!曾經有不止一家國內高檔餐館的老板或經理向我詢問過采購拉菲做“鎮店之寶”的可能性。而市場上,一些好年份的拉菲葡萄酒早已千金難求。
據稱,目前“拉菲”在國內外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大面積斷貨現象,各大酒商無貨可供,而某些年份的“拉菲”早已庫存為零。同時,每年從拉菲酒莊出品的葡萄酒,包括僅年產各兩萬箱左右的正牌和副牌酒,價格年年在上漲。另一方面,也有囤積居奇或者想借機高拋的。一個法國朋友對我說,他有兩瓶1986年1500毫升拉菲正牌,如果喝掉吧,那一口酒就是幾千塊!還不如賣給中國人!
以上種種,說是“傳奇”,毫不為過。
拉菲葡萄酒在中國,不光是貴;而且,或者說更重要的是,別的人、所有的人,都知道它貴!就像那個90%的材質都是加了一層防水耐火涂層的帆布制成的lv天價包包。就是說,這消費,是給別人看的!這跟改革開放初期的當年,戴個蛤蟆墨鏡,不撕掉鏡片上面的商標是同一個邏輯;跟當年穿一件“名牌”西服,不剪掉袖口上那個商標,也是同一個道理——那墨鏡、那西服,主要是那商標,是給別人看的!今天的拉菲和lv包也是這樣。喝的不是酒,是身份和地位;挎的不是包,是面子和榮耀。
某種程度上,那是體現尊嚴的偉哥,或是樹立自信的強心劑!現在沒人戴鏡片上有商標的墨鏡了,也沒人穿袖口有商標的西服了。現在流行的是喝拉菲、挎lv包。——但是,實質其實一模一樣。相信有一天,大家也會對此嗤之以鼻的。只不過,那時說不定會有新的流行出來。有新的洋貨花言巧語巧舌如簧借力打力順勢而為,老板充分利用之、悶聲發大財。而對于有“從眾”心理的某些消費者來說,有流行要跟風追新潮;沒有流行,創造流行,也要跟風追新潮!
但拉菲酒莊的人說,有關拉菲在中國的這個傳奇,我們什么也沒做——那可都是你們中國人自己追捧出來的。的確,位于法國西南波爾多附近梅多克酒區的拉菲酒莊,看到自己的產品在中國被抬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除了掩嘴偷著樂,還能做什么呢?
拉菲的傳奇,讓同樣具有“名酒莊”地位的其他幾家法國酒莊艷羨不已。即使說起“五大名莊”,那至少還有其他四家啊!更何況還有名氣和質量并不在其下的更多的酒莊。為什么是拉菲?說來復雜。據說,多年前風靡香港的一部描述江湖大盜生涯的電影,起了不小的作用。電影里面,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移花接木、手藝蓋世的大盜,使盡全身解數、舍命追求的就是——一瓶拉菲。
還有一個原因:名字好讀好記。“拉菲”這兩個漢字,洋氣但又有中國味,正符合中國消費者的要求。洋貨進口,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字絕非易事:不能太中國,否則顯不出“進口”身份;但還得好讀好記,太拗口也不行。“愛馬仕”、“家樂福”和“可口可樂”等品牌的漢譯,外語讀音與中文發音相近,而且朗朗上口,甚至中文字面意思與其品牌形象、經營領域或產品特性相符,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有了好的中文譯名,并不能一定能贏得消費者的尊重。就好比有人長了一張五官端正的臉,那也只是“好面相”;要想成為“好人”,還得有嚴謹的德行。沒有好產品、好服務,商家的好名字也只是個好聽好看的符號而已。家樂福(也有別的洋超市品牌)利用商品上的價格標簽搞欺詐,可口可樂悄然“換裝”、“縮水”減料,在不降價的前提下把容量由355毫升降至330毫升,等等,都屬自毀長城。
他們還振振有詞說這都是中低層的本地員工所為,與品牌無關與洋人無關。的確,從未聽說過他們這些企業在國外有類似行為。看來他們“本地化”得很徹底,連欺詐手段都“本地化”了。可惜被愚弄的消費者覺悟得慢,至今還沒有打破頭腦中這個“洋貨比國貨強”的鎖鏈。
“洋”并非品質的天然保障!能最終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只能指望開放的市場、加上充分的競爭。當然,消費者自己還得有清醒的頭腦和足夠的知識。這后一點是針對拉菲而言。拉菲并沒有主動壟斷。是盲目的高消費和公款吃喝,把它供上中國人餐桌上的神壇的。至于把拉菲酒瓶中裝上別的酒也賣高價,至于其他名字拼法或讀音類似的形形色色的拉菲,“借光”、“搭車”糊弄消費者,就更不是拉菲的錯了。只不過,希望拉菲也要謹言慎行戒驕戒躁甚至見好就收,因為如果不能未雨綢繆,必定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只可惜,這些東方智慧,洋人不一定輕易消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