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對「琴酒」這個名字并不陌生!那是去酒吧必看到的幾款調酒,如馬丁尼Dry Martini、琴通寧Gin Tonic、琴費士Gin Fizz、琴蕾Gimlet……等的基酒!(當然如果你不是個常常在喝酒的人,《名偵探柯南》的黑暗組織里也有個叫「琴酒」的家伙啦……)
「琴酒」可以說是相當出名的酒,是一種用谷物為原料經發酵與蒸餾,再用杜松子為主的多種藥材與香料調味而成的中性烈酒,而如果你去網絡上搜索,就會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叫作「Gin & Tonic Day」的活動,所以還不快來了解一些關于「琴酒」的小知識!
1.支撐荷蘭進軍海外的酒
工業革命喧囂塵上時期,英國最盛行的大眾酒就是琴酒。在「都市的爆發」時代,生活在急速持續不斷擴張的都市,其實周遭環境既缺乏衛生且悲慘。勞動階級甚至靠著琴酒替代飲食,以忘卻饑餓。
原本,琴酒是荷蘭人為進出海外所研發出的酒。公元一六四九年荷蘭萊頓大學醫學系教授弗朗西斯(通稱希爾維烏斯博士,公元一六一四~一六七二年),為更方便攝取具有利尿作用的柏科常綠樹「杜松子(Juniper_berry_)」,而利用酒精浸泡并蒸餾。
此酒有利尿、健胃、解熱之功效,原本是前往加勒比海域栽種甘蔗的荷蘭人所飲用的藥酒。因為當時正值環大西洋經濟圈成長時期,許多荷蘭人一舉移居熱帶的加勒比海域,來到氣候環境迥然不同的地區,急需得以調整腸胃的藥用酒。希爾維烏斯博士為自己研發的酒取名為「Genever」,但他對謀利毫無企圖心,遂將專利權轉讓給荷蘭萊頓的藥局。沒想到藥酒竟大受好評而暢銷,讓眼光獨到的藥局大賺了一筆。事件的來龍去脈,聽來與可口可樂的問世頗為相似。
琴酒,是大麥、裸麥等混合后再加入麥芽予以發酵,之后又添加杜松的草根樹皮、芫荽等各種香草,最后蒸餾為無色透明、酒精濃度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酒。以單式蒸餾器蒸餾兩至三回的琴酒,仍留有原料谷物的香氣,再搭配上杜松子混合出頗為復雜的風味。總之,是既辛辣且強勁的酒。雖帶有獨特的樹脂味,反而深受人們所喜愛,成為足以代表荷蘭的酒,還出口到亞洲殖民地爪哇,供荷蘭移民飲用。由于荷蘭語的「Genever」與瑞士的日內瓦(Ginevra)讀音相同,法語拼音也是「Ginevra」,演變到最后則采英語縮寫「Gin(琴酒)」。
2.光榮革命即琴酒革命
因光榮革命(公元一六八八~一六八九年)英王詹姆斯二世亡命法國,英國從荷蘭迎來威廉三世(公元一六八九~一七○二年)入主英國國王。威廉三世企圖讓荷蘭的琴酒流行于英國,因而一方面提高法國進口的葡萄酒或白蘭地之關稅,另一方面又允許部下進行母國「Genever(琴酒)」的生產。
此外,他還對人民大聲疾呼:「身為真正的英國國民,就應該喝琴酒,因為琴酒的原料大麥是英國農民所栽種的作物。喝琴酒,就等于支持本國農民。」有人認為威廉三世為英國的立憲政治奠定了基礎,同樣地,他也是琴酒深入英國的一大推手。甚至可以說,當初威廉三世若未能成為英國國王,琴酒恐怕也難以影響英國如此深遠。
在英國,長久以來英格倫西北部所釀制的蘋果酒始終是一般大眾的酒精飲料,直到威廉三世的獎勵政策,英國搖身變成「琴酒大國」。政治的干預開啟了酒的命運,琴酒也在英國展開了第二度的人生。
公元一六八四年至一七二年,英國的琴酒生產量從五十萬加倫增加到三百五十萬加侖,足足膨脹了七倍之多。不過由于價廉,民眾飲酒過量卻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公元十八世紀前期,琴酒甚至猶如庶民的替代飲用水,狂飲的結果讓每個人醉得像國王般痛快,為此琴酒也被稱為「Royal poverty(高貴的貧窮)」。
3.勞動階級不喝水而喝琴酒
當時在倫敦,比起「茶」、「牛奶」等,「琴酒」的價格要便宜多了,也促使更多人改喝琴酒。而且不僅是酒吧,就連理發店或煙店也能買到琴酒。貧窮的人們常喝得爛醉,因酒釀成的犯罪也繁不勝數。更不幸的,小孩們也被喂食琴酒。都市過密造成飲用水的污染,最后甚至導致貧弱得無奶水的母親只好喂食嬰孩琴酒的怪象。有人描述:「十萬倫敦居民的主食,其實是琴酒。」來到公元一七三五年,英國琴酒的生產量已經高達約兩千萬公升,據推算包含嬰幼兒在內每天一人約喝下五公升的琴酒。
公元一七五一年霍加斯(William_Hogarth_)的諷刺畫《琴酒小巷》,就深刻描繪出「琴酒」毒害人們的景象。畫中畫出當時人們的人生百態,有爛醉而不顧嬰孩死活的母親、為籌酒錢而不惜拿鍋、壺典當的人們、還有迫于無奈而上吊自殺的人。
為解決琴酒飲用過量形成的社會問題,公元一七三六年議會依據提案將琴酒的課稅提高四倍,并規定必須擁有一定營業額的酒館(年繳稅五十英鎊的大眾酒館)才得以販售琴酒。以防止琴酒濫飲,也積極取締無照營業的大眾酒館。
面對此法令,懷著「剝奪窮人享受琴酒的樂趣」、「不人道的惡法」等諸多不滿的低層民眾猶如暴民般盡其所能襲擊、搶奪、破壞釀酒場。耐不住強烈的反彈,十五年后的公元一七五一年終于廢止該法令,不過長期以來的取締與暴亂,竟令制造劣質琴酒的小規模蒸餾酒場遭到淘汰。
4.添加砂糖的倫敦琴酒
工業革命的最盛期,也就是公元十九世紀初出現了連續式蒸餾器,使得大麥、玉蜀黍等谷類可以大量發酵、蒸餾制造出純度較高的酒精飲料,而后再以水稀釋,添加杜松子、芫荽、種籽、肉桂等增加香氣,就能量產出價廉的「琴酒」。由于在蒸餾過程即能除去不純物質,而后僅需杜松子增添香氣與調味,是相當簡單即能制造完成的酒。并以輕淡爽口的口感贏得人們的喜愛,而有了「倫敦琴酒(乾琴酒、大不列顛琴酒)」的稱號,受歡迎程度甚至凌駕重口味的荷蘭琴酒。
所有的倫敦琴酒又統稱「老湯姆琴酒(Old Tom Gin)」。因為公元十八世紀販售琴酒的業者極盡巧思,在櫥窗放置木雕的湯姆貓(公貓),當客人把錢放進貓嘴時,就會從腳的接管掉出琴酒,此購買方式蔚為話題,故也變成酒的名稱。如今看來,那應該是最古老的自動販賣機吧。受到砂糖大眾化的影響,琴酒也加入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比率的砂糖,變成甜味琴酒,并成為嶄新的大眾酒狂銷熱賣。
琴酒飲酒過量的事告一段落后,公元一八三○年又出現琴酒添加苦味藥草的飲用方式。自此,以琴酒作為基酒,添加威末酒(Vermut,白葡萄酒加苦艾所調配的酒)的馬丁尼等各式各樣雞尾酒不斷誕生,琴酒予人的印象從此改變。這也是琴酒第三度人生的開始。公元一九二○年代禁酒法令下的美國,雞尾酒成為掩人耳目的喝酒方式。無色、又能與任何飲料相配的琴酒,實在是最佳的雞尾酒基酒。由此,琴酒又在美國發展出嶄新的人生。因而有人說:「荷蘭人誕生了琴酒,英國人精煉了琴酒,美國人則賦予琴酒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