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喝酒講究面子,先不管酒的口感如何,但一定要上檔次,價格高,這樣才能顯得倍兒有面子。于是很多人在請客或者送禮的時候都會選擇選擇那些名酒莊。而那些“中級莊”葡萄酒的地位則顯得尷尬了許多。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既然是“中級”那必定算不上“”,畢竟在人的常識里,只有“”才意味著最好。
其實,對于品質上乘的“CruBourgeois”來說,如果非要論資排輩將他們置于列級莊之后,則有失公允。況且“中級莊”這一稱謂對營銷也大大不利,如果繼續被廣泛使用,達到了約定成俗的地步,那“CruBourgeois”則恐怕永無出頭之日了。這恰恰背離了當初法國人設立這一體系的初衷,所以有必要借助本刊對“CruBourgeois”做一番正名。
“Cru”在法語的葡萄酒詞匯里專指“名酒莊”,而“Bourgeois”則是“資產”或“中產”之意。也許當時在漢語里很難找到貼切的詞匯來翻譯,于是有人就將“CruBourgeois”直譯為“中產酒莊”,人向來喜歡“對稱”之美,到了后來為了與名聲籍甚的“列級莊”三字相呼應,則干脆簡化成了“中級莊”。
其實這一稱謂釀成了今日之大錯,因為在知識不的消費者看來,“中級莊”從字面上就是指那些不高不低的中間派,他們釀的酒或許不會差得難以下咽,但也算不上瓊漿玉液。
然而事實情況是,梅多克地區一些富有進取精神的酒莊因為錯過了1855年的評級,于是聯合社會團體建立了這個包含了葡園地理條件、種植工藝、釀造技術、品質穩定程度及聲譽在內的動態監督評審體系--CruBourgeois,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知曉,釀造美酒并非是那些列級莊的專利,“CruBourgeois”體系內的成員照樣可以拿出好的作品讓葡萄酒愛好者們驚艷。
如此說來,“中級莊”這三個字完全承載不了他們對葡萄酒事業的這份付出與執著。因此在我看來,不如統一稱之為“明星莊”更貼切一些,這樣既不會產生誤解,也能讓消費者直觀地了解到“CruBourgeois”的真正價值。
不少人不以為然,認為不管是“中級莊”還是“明星莊”,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對市場沒多大影響。要知道,一個好的名字往往是品牌傳播的首要環節,品牌名稱不僅要易于傳播,更要引發美好聯想,我們不敢想象如果當初“蝌蝌啃蠟”不更名為“可口可樂”,“巴依爾”不更名為“寶馬”,這兩個超級品牌在的市場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