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創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設備可以給地球“做CT”、“做核磁”,能探測深埋于地下8000米深的礦藏資源。
何繼善童年時期親眼目睹了日軍飛機對家鄉的轟炸,青少年時期又因戰爭舉家顛沛流離。1952年,18歲的何繼善成為了一名礦工,由于親身體驗到爬坑道取砂樣的困苦,何繼善立志要尋找一條勘探地下寶藏的新途徑。在“向科學技術進軍”的號召下,何繼善依靠自學考上長春地質學院,從此涉足礦產勘探的研究。
1986年,52歲的何繼善研發出一種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雙頻激電法,一經發布便引發學界巨大轟動。此后,依靠他的研究成果,我國地勘部門先后在甘肅找到了金礦,河北找到了銀礦,新疆發現了鉛鋅礦,還有膠東的金礦、安徽的銅礦、湖南的有色金屬……據不完全統計,雙頻激電法已在全國29個省份推廣應用,找到的金屬礦產資源,僅潛在經濟價值便高達2000多億元。在很多水資源匱乏的地區,運用“雙頻激電儀”尋找地下水的成功率在95%以上。
為了解決深地探測問題,1996年開始,歷時10年演算,何繼善提出了精確求解地下電磁波方程的廣域電磁法。4年后,他又將探測深度由1.5公里增加到8公里,是當時世界最先進方法的5倍,一舉打破了西方在該領域的壟斷。
“中國科學家就應該挺直胸膛,撐起中國的脊梁、民族的富強”。早年間經歷了民族危亡的何繼善,篤志用科研的力量,架構起民族的脊梁。如今,84歲的他,依然在科研的道路上馬不停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