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東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喜愛飲酒。他的詩、詞都有濃濃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樣,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為之減淡。
蘇軾文學造詣頗深,備受世人稱道,作品千古流唱,經久不衰。蘇軾與大多數文人一樣,雖不是嗜酒如命,自是每日必飲,樂在其中。古時酒者分等,上下品分別稱為“酒賢”、“酒董”輩。大名鼎鼎的蘇軾就屬于“酒賢”之輩,好酒而不濫飲,很能把握度量。酒界有個規矩:喜飲有節,雖偶至醉亦不越度,談吐舉止中節合規,猶然儒雅紳士、謙謙君子風度。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唯酒無量,不及亂。”
杯中人生
蘇軾每飲酒,必出驚人之作,但不貪杯,追求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中國人向來好客,酒不喜歡獨飲,常常是待客閑聊,品酒作趣。蘇東坡也不例外,他尤其喜于見客而舉杯。他自己說:
我飲悟終日,不超過五杯。天下不能飲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歡欣賞別人飲酒,看到別人舉起酒杯,慢慢地喝,我心里已覺滿足,似乎也嘗到了酒醉的味道。這種味道比飲者本人還強烈。我閑居時,每天都有客人來,客人來了,就喜于設酒招待。
此番自我描述,足可見蘇軾喝酒,善于玩味酒的意趣,他追求的亦是人入醉鄉,我入樂境。
酒賢情懷
蘇軾不但愛酒、飲酒,還會造酒、贊酒,在他的詩、詞、賦、散文中,幽香陣陣,酒意籠人。蘇軾不但喝酒,還自己釀酒,有“釀酒專家”的美譽。他在黃州釀蜜酒,用少量蜂蜜摻以蒸面、發酵。他還用米和米飯為主料做成米酒。在定州時釀過松酒,這種酒甜中帶點苦味,頗有后味。在廣東惠州,釀過桂酒,用生姜、肉桂做配料釀成,蘇軾稱這種酒是天神的甘露。
“酒能解憂”,蘇軾與中國大多數文人一樣,往往是借酒澆愁,以酒尋得心理平衡。公元1079年7月,蘇軾因一些詩文“譏諷朝廷、指斥皇上”的罪名被捕入獄,這就是聞名于世的“烏臺詩案”。后得張方平、范鎮等人相救,才釋放出獄貶職于黃州。到了黃州的蘇軾,心灰意冷,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終日與酒為伴。蘇軾的許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固然如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等,他多少借了酒的靈氣,流傳千古。最有代表性的是《前赤壁賦》表達了他當時的心境。文中所述他與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在船上,他們飲酒、歌唱,欣賞江上美景。繼而寫客人吹蕭,聲色凄厲,心境由喜入悲。與客人一起暢飲酣睡,直到天明。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蘇軾以曠達來擺脫對現實的苦悶,借酒麻醉自己,寄情于山水的心態。蘇軾雖時有失志,但多數作品還是體現其生性豁達樂觀的個性的。
蘇東坡酷愛作畫,尤其善于畫枯木竹石。作畫前必先飲酒,酒興畫起。黃庭堅為其畫題詩曰:“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描述了蘇東坡酒醉作畫的情景。會作畫的人書法也好,蘇東坡就是這樣,在書法方面也大有建樹,名列北宋四大書家“蘇黃米蔡”之首。同樣,他書寫之前先飲酒,酒上心頭,一揮而就,曾自言:
吾酒后乘興作數十字,覺氣拂拂從十指中出也。
蘇軾與酒,頗多美言,其絕世之作無不與酒相關。雖然酒在文人心目中妙不可言,但大多數成就皆屬勤學苦練之結果。大文豪蘇軾飲酒有度,被視為文人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