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白酒的名字里如劍南春、五糧春、百花春、千日春、錦江春都有“春”字,難道這只是巧合嗎? 為什么“春”和酒在一起能產生這么神秘的“心理作用”呢?
在人工造酒的啟蒙時期,酒和春看似沒有關聯。從甲骨文“酒”的結構上看,酒是用糧食的淀粉、糖發酵而成的,具有香甜口感,興奮作用的飲料。而到了周代,酒和春“奇跡”般的相遇了,出現了“春酒”這樣的說法。這時,“春”是指一種釀酒方法。《詩經·豳風·七月》記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詩中清晰描寫了“春酒”的釀造過程,當時人們在秋天收獲糧食,作為釀酒原料,秋釀冬藏,經過一道道釀制工序和數月的儲藏,等到來年春天,酒就“熟”了,成了人們期盼已久的香甜的好酒。這樣的酒就叫“春酒”,也叫“春醪”。那時,“春酒”非常珍貴,周代君主首先將春酒用于“祭祀”等重要儀式。直到現在人們仍然保留著用酒祭祀、供奉的傳統。《西京雜記》里就有這樣的記載: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醞。一名醇酎。
酎,即“春酒”的一種。《說文解字》里是這樣解釋的:三重醇酒也。廣韻作三重釀酒。當從之。謂用酒為水釀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為水釀之。是三重之酒也。
酎的釀造過程中,經過多重釀造,再加二次米曲,令酎比一般的酒更為醇厚。由此可見,漢代時,釀造技術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春酒”這個名字卻始終得以沿用。漢朝末年,曹操也曾將家鄉的“九醞春酒法” 獻給皇帝。久而久之,“春”從一種古老的釀造工藝,變成了“酒”的代名詞。蘇軾在《東坡志林》里就曾感嘆:“唐人名酒,多以春名。”,由此可見,唐代酒名中凡是含有“春”字的多為好酒,普通的酒是擔不起“春”字這樣的美名的。
隨著蒸餾酒釀造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許多酒后來又有了“燒春”這樣的名字。李白的詩句里還提到了“老春”(意為純正好酒的含義)這樣的名字。
現在,你知道“劍南春”為什么叫“劍南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