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是我國古代人們在飲宴和交游助興取樂的游戲,是古代社會文人雅士、詩經游民追求“閑情雅趣”的產物。古代酒令類別多樣,大致可分為以下種類。下面小編就詳細給大家說道說道。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之分。從字面上看,雅令自然是高雅之酒令,多在文人墨客雅士中流行。行令方法往往是,自酒席中推舉一人為“令官”。令官出題,或出古人詩句,其他人按上句依次聯句,連不下去者罰飲酒一杯;或出韻腳,其他人按韻作詩,做不出者罰音;或出上聯,其他人對下聯,對出者再出上聯,其他人依此對對;或出謎面,其他人依次猜謎出謎,猜不出或猜錯者罰飲;雅令者形式多樣,花樣百出,但都離不開“雅”字,但凡成語典故、詩辭歌賦、琴棋書畫、五行八卦、雅謎古玩、花鳥魚蟲等均可入令。
令官出令,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常常引經據典,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
唐代傳奇《申屠澄》記載了一則關于雅令的動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縣尉,風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燙酒備席,圍爐饗客。風流才子申屠澄舉杯行令:“厭厭夜飲,不醉不歸”,引用《詩經》句行雅令。不料話音剛落,坐在對面的主人之女笑了起來說:“這樣的風雪之夜,你還能到哪里去呢”說完,少女脫口接令:“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申屠澄聽后,驚嘆萬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詩經·鄭風·風雨》里的詩句,隱去“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后兩句,說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達了愛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結良緣。
文人墨客高雅的酒令游戲,自然會產生詩詞新作,雖然其中大多數為應景之作,并無多少文學價值故湮沒無聞,但其中難免會有一些好詩,走出酒席而流傳于世。宋詞中有不少以“令”為名的詞牌,且多為短調,十幾字,二三十字,如《十六字令》、《如夢令》等,一些詞牌注家只將“令”解釋成“詞之短調”曰“令”,卻沒有解釋為何短調曰“令”?宋詞牌中以“令”命名,或以“令”為別名的“令”之由來如何?余卻以為也許最早即在行酒令中產生。
因在行令中,即席依令而作,自然是短小精干,才能一蹴而就。余猜想也許此“令”即酒令之“令”也未可知,況且很多酒令的名稱就是以“令”命名,如“女兒令”、“調笑令”(有同名詞牌)、“浪淘沙令”(宋詞牌“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等。曹植才華出眾,文采斐然,洛神賦洋洋灑灑;但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為詩定生死,他也只能做20字小詩。另外小說家書中所寫的一些詩歌也常借飲酒行令中表達出來。《紅樓夢》有不少飲酒行令的情節,在行令中作詩對聯,雖為書中情節,確在一定意義上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書中人物命運的隱喻伏筆。
通令則不同,從字面上看,自然是通行通用之酒令,因此多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因為它行令方便,有時也在文人雅士中進行。通令通常以擲骰、抽簽、劃拳、猜數、傳花等方式進行。一般無需多少文采,只需即席反應,或全憑運氣。酒席推薦或自薦“令官”,也可在席中隨時變更“令官”,令官出題,說明規則。或擲骰兩三四顆,按出現的點數,自令官開始數數,數到的則飲酒一杯;或抽簽,抽中有飲酒類似字樣者飲酒一杯;或擊鼓傳花(或手帕等物),以鼓聲(或以一蒙眼者曰)停,則花(或手帕等物)落入誰手,則飲酒一杯。
近來又有人以轉桌為令者,“令官”轉動轉桌面,某一湯勺柄所指向誰,誰即飲酒一杯。至于 “五魁首啊,八匹馬啊”等更是我們酒桌上常見的“劃拳”、“猜拳”酒令,雅語曰“拇戰”。通令由于方法簡便,行令容易,無需多少才華,只需即席反應或全憑運氣,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且通令形式多樣,變幻無窮,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某些通令雅俗并行,因此廣為流行。但某些通令擼拳挽袖,呼號爭喧,顯得粗俗、嘈雜,有失風度。
酒令的歷史幾乎和釀酒的歷史一樣久遠,具體源于何時,雖然已經無據可查,但在如今酒令卻成為簡單而又普遍的一種行令方式,究其原因,也是酒令文化的傳承。以上就是關于“古時酒令的類別”介紹,希望上文的內容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