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到“燈紅酒綠”這個詞,燈紅可以理解,而酒為什么是綠的呢?
翻開古人的作品,到處都是“酒綠”或“綠酒”的詩詞。
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
杜甫《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
晏殊《清平樂》:“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
古代的酒顏色與現在大致相同,做法也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古代的酒釀得較為粗糙,甚至酒糟也沒有濾出,所以,古代的人既說喝酒,也說吃酒,就是喝酒時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一壺濁酒喜相逢”,人們把古代的酒稱為“濁酒”,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酒糟沒有濾出,所以酒面上浮有一層淡綠色的糟沫,讓美酒有了“綠酒”之稱。曹植在《七啟》中說:“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釋名》也說:“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這里說的“浮蟻”就是這層浮沫,因為它是綠色的,所以也稱為“綠蟻”。這就是“酒綠”的來歷。
在古代,“酒綠”就是一個實指,不但沒有貶義色彩,相反,還是對美酒的贊美。但自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中創出“燈紅酒綠”一詞后:“(玉生)側著頭想了一會道:‘燈紅酒綠’好嗎?”“酒綠”從此也跟著蒙上了一層貶義的色彩,人們很少把它與美酒再聯系到一起了,它與“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紙醉金迷”一樣,成了生活奢侈、作風糜爛的代名詞。
附著名的“綠蟻”詩一《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