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葡萄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的葡萄酒,可是,朋友,你是否知道,在歐亞大陸的腹地,在高加索山麓、黑海之濱,坐落著一個美麗的國家——格魯吉亞。黑海宜人的暖風,高加索山國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壤,使格魯吉亞擁有適宜葡萄生長的一切得天厚的條件。本人多次游歷格魯吉亞,感受了格魯吉亞葡萄酒的歷史文化,愿與葡萄酒愛好者們分享這一饕餮盛宴。
格魯吉亞是世界葡萄酒發源地,翻開格魯吉亞卷軼浩繁的史冊,其葡萄酒歷史和文化呈現在人們眼前。格魯吉亞葡萄酒種植和釀酒業起源于公元4000年前,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在格魯吉亞的不少古堡、皇宮的遺址處都發現了深埋地下的釀酒容器大陶罐和大酒桶。
格魯吉亞地扼絲綢之路咽喉,連接著亞洲和歐洲,絲綢之路的商旅船隊將這里的葡萄品種和美酒佳釀傳到了歐洲、亞洲和中東地區。
西歐各國的葡萄酒來源于格魯吉亞,這在語言學上是有證據可循的。英語、法語、德語和俄語中葡萄酒一詞都是根據格魯吉亞語來的。至今,西歐和中東一些國家的葡萄品種還保留了它們原有的格魯吉亞發音。
格魯吉亞漫山遍野的藤蘿葡萄架、飲后齒頰留芳的葡萄酒,使人對這片土地流連忘返。格魯吉亞的葡萄種類超過100種,是世界上葡萄品種最多的國家,其中適宜釀酒的有40多種。最有名的葡萄酒產地日卡齊特里、薩別拉維、齊茲卡等。盡管格魯吉亞在歷史上數次遭遇侵略者鐵蹄的踐踏,然而,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長的葡萄,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不斷傳承著格魯吉亞的歷史和文化。
法國著名旅行家沙爾登在游記中寫道:“沒有一個國家像格魯吉亞一樣,生產數量如此之多、質量如此上乘的葡萄酒。”
古希臘游者毫不掩飾對格魯吉亞人的嫉妒:“他們不松土、不鋤地、更不祈禱,上天卻把如此優良的葡萄賜予他們。”
格魯吉亞歷史文化與葡萄酒有怎樣的不解之緣呢?
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格魯吉亞的國教。傳說尼諾在格魯吉亞傳教時,她手持的就是用葡萄藤的嫩枝做的十字架。在格魯吉亞的宗教儀式中,葡萄酒是貫穿始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至今,富麗堂皇的教堂內部裝飾中,處處可以看見葡萄藤的圖案。就連格魯吉亞的文字,也是從藤蘿的彎曲纏繞中吸取了靈感。
殷紅如血的葡萄酒之于格魯吉亞人,絕對不只是普通的佐餐品,而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它的發展,記載了民族的心路歷程、代表了他們的人生哲學。沒有一個民族像格魯吉亞人那樣,獻給葡萄和葡萄酒如此眾多的詩篇、悠揚的教會歌曲和舞蹈。
據說,兩個格魯吉亞農夫見面寒暄,首先談的是自家的葡萄,然后才是女人孩子和其他家事。對他們來說,最牽腸掛肚的永遠是葡萄酒。我借用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的一句詩詞,貼切地形容格魯吉亞人的葡萄酒情結:“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
格魯吉亞人生性善飲、熱情好客。傳說中,上帝要把世界上的土地分給人類。格魯吉亞人因為貪杯而遲到了,所有的土地都分割殆盡。豁達樂觀的格魯吉亞人沒有失望,他們邀請上帝和其他的人一起喝酒,為上帝祝福。上帝被他們感動,將原本留給自己的那片的土地饋贈給他們,上帝好不吝嗇地把自己的后花園賜給了格魯吉亞人,他們有如神助,一代代地將葡萄酒文化傳承下來。
現實生活中的格魯吉亞更是以熱情美酒禮而聞名于世。每逢客人到家,他們總要拿出自家私藏的紅酒,與客人分享。他們對傳統習俗的保留和發揚,也令人欽佩。走進格魯吉亞的紅酒博物館,你會看到修剪葡萄藤的專用器具,盛放葡萄酒的美麗酒具,格魯吉亞的葡萄酒具,有黏土燒成的,古色古香;有金屬鑄成的,蓬芘生輝;有銀制的,雍容華貴。格魯吉亞的酒具同紅酒一樣,也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而記錄葡萄收割、美酒釀制儀式的壁畫,更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徜徉在首都第比利斯街頭,在滿目的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也能看出城市人對葡萄的喜愛。不少高樓的陽臺上,都會爬出青澀的葡萄藤。格魯吉亞人對葡萄文化的熱愛,是隨處可見,發自內心的。
格魯吉亞人的長壽舉世聞名,格魯吉亞紅酒是功不可沒的。因為酒中含有豐富的鐵質、單寧等抗衰老的成分,對于健康者來說,葡萄酒是預防疾病的良藥;對于染疾的病人,酒則是加速康復的催化劑。在風景宜人的葡萄酒產地,葡萄酒療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據說,格魯吉亞葡萄酒還有抗輻射功效,蘇聯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格魯吉亞均贈送了大量葡萄酒。
美國羅斯福訪問蘇聯期間,斯大林曾經用的格魯吉亞葡萄酒來款待他。羅斯福對此贊不絕口:“等我卸任后,一定要在美國賣格魯吉亞紅酒,安享晚年。”羅斯福的承諾雖未能實現,但卻把格魯吉亞葡萄酒名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