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于四川瀘州舉辦的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由中國酒業協會聯合酒行業骨干企業起草的《十四五酒行業指導發展征求意見稿》第一次公開發布并征求業界意見。《意見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從多個維度對中國酒業未來發展繪制藍圖,頂層設計全面,科學規劃前瞻,筆者深以為然。略有不同的是,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基于十四五規劃還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都應當從酒業最基礎的立業邏輯出發,緊隨需求側的變化趨勢,把“讓飲酒更理性”,以及“讓中國酒文化優雅起來”作為其核心及首要目標。
飲酒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會折射出社會文明的程度,當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時候,飲酒往往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活動,人們在飲酒的時候,獲得的是快樂,藝術家們則常常在酒后靈感迸發,創作出傳世佳作。而當社會物欲橫流的時候,酗酒成風,飲酒則會變成了一種令人難以啟齒的丑行。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飲酒也同樣如此。《說文解字》把“酒”解釋為“就”,是說酒可以“就人性之善惡”,即善惡由人,而酒可以讓不同人的善惡性情得以釋放,酒的兩面性的體現也因此較為極端。所以,自唐代始,中國就把飲酒文化分為“飲之王道”和“飲之霸道”兩種。“飲之王道”講究飲酒藝術,提倡飲酒應當理性,即使是激情狂放,酒文化應當優雅起來;“飲之霸道”只圖狂歡與荒誕,酒文化中充斥著匪氣,縱然熱情洋溢,卻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談酒色變。西方的酒文化語境中也有相似的對應話術,即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前者提倡理性、適量飲酒,樂享健康、快樂的生活,而后者則在醉狂中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劇生活。
飲酒文化的兩面性,也在直接影響和推動著我國酒行業的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方向。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時候,酒桌文化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催化和諧關系的重要場合,“寧傷身體、不傷感情”等取悅他人為目的的勸酒文化成風,飲酒成為一種“舍生取義”的悅他行為。而在這一情境之下,社會精英成為酒桌文化的主要群體,而酗酒風氣對社會精英造成直接的身體傷害,本該優雅的中國酒文化傳統則蕩然無存。所以,中國釀酒行業在改革開放前30年主要呈現規模快速擴張、市場野蠻增長,競爭呈現快魚吃慢魚的態勢。
當社會發展開始換擋,由高速轉向高質量的時候,酒桌文化雖然仍有催化人與人和諧關系的作用,但已經成為促進人際和諧的點綴和補充,悅他型飲酒逐漸轉變成悅己型,“喝少一點,喝好一點”開始成為新的飲酒風尚,人們對于優質酒以及優雅酒文化的需求開始逐漸攀升。所以,中國釀酒業在近十年主要呈現酒類消費向名優酒品牌和優質酒集中,產業結構呈現強者更強的高分化,競爭成強魚吃弱魚的趨勢。近兩年,消費者的飲酒需求持續升級,不僅要喝優質純糧酒,而且還要喝優質純糧酒中的陳年老酒。
但酒兼具物質和文化的雙重屬性,飲酒不僅滿足身體醺酣和滋味享受的生理需求,還應滿足情感文化和生活審美的需要。喝好一點,只是消費者在物質層面的需求,和讓飲酒文明起來,讓中國酒文化回歸優雅相比,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構建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內核,就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必須重視酒文化的基本屬性,因為飲酒本該是人類最普適的審美活動,回歸消費者對于酒文化最本原的需求,讓消費者在“就人性之善惡”中飲酒帶來的美好生活。
酒,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品,盡管近些年某些品牌被賦予了投資增值等新的價值,但讓消費者睿享快樂飲酒帶來的美好生活,是酒業的立業之本。酒類相關的政策、金融、實業、市場、文化,以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民生、外交,以及區域綜合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都是以持久且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消費需求為前提,以健康、穩固的市場供需為基礎的,忽略了這一前提和基礎,高質量發展的藍圖怕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