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酒的主體是人,酒器承擔酒人之間的橋梁作用,場地也屬必備的硬件,接下來就該炒熱佐酒菜了。
古人飲酒主要以酒為主,有沒有佐酒菜無所謂。當然有總比沒有強,但有也是居于次要地位。飲酒時要率先準備酒品,可以無菜配合與策應,但萬萬缺不了酒,所以呀,古時將佐酒菜叫“下酒菜”。
時至今天呢,正好與古代調錯了位。我及周圍人都腦揣相同的理念,凡是請客或應酬,從不優先考慮喝啥酒,而是提前規劃去哪里吃,把菜系品味當成首選目標。若是吃膩了漢民大菜,或許考慮去嘗江南小炒;炒菜若吃得入嘴淡出鳥來,便預訂涮羊肉或大鍋燉魚;牛羊肉再香,天天吃也煩,不如改改口味去整海鮮。定下去哪里吃什么,臨場才會選擇喝什么酒,似乎酒處于飲酒活動的從屬地位。可這樣求證,判斷酒場是否到位的唯一標準,是飯菜絕不是酒。
我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是在提醒讀者注意,雖然許多人天天嚷著喝酒,卻將吃菜放在第一位,下酒菜變成下菜酒。酒菜順序的顛倒,意味著誰在佐誰的轉身。食不厭精細唯菜論高低的觀念,嚴重敗壞了傳統的佐酒文化,也對營養節儉的現代文明形成沖擊,應當給變異的酒場洗洗澡瘦瘦身。
自酒問世以來,酒字頭的佐酒菜肴層出不窮,如酒肉、酒菜、酒食、酒肴等。咱把酒與肉菜食對換位置,顯然不符合沿襲下來的規矩,貶低酒權威,冒犯酒尊嚴,與飲宗孔子的主張格格不入。聽孔子在《論語》里怎么說:“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明白得很,就是有酒和食應先敬年長者。我特別注意到,文中“酒”排在“食”前,并非酒比食貴,只因酒為禮而設,酒是禮的化身。從這個意義上講,多么珍貴的食,在酒面前只配當跟班當下酒菜。
孔子為酒食的關系排序,后人若想撼動,可認定為與孔圣人過不去,能有好果子吃嗎?當然是沒有。
酒與菜的從屬關系確定后,菜佐酒便順理成章。但這并不是說,古人只偏重酒有否,而忽視佐酒的大小菜的好壞。事實上,佐酒菜對酒存在反作用,吃錯了會吃出問題。古人講究酒菜的均衡搭配,促使二者相得益彰。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對酒很有研究,他的酒文化專著《觴政》論及“飲儲”。袁宏道振振有詞地解釋道:“下酒物色,謂之飲儲”。他將酒肴分為五類,一是清品,如鮮蛤、糟蚶、酒蟹;二是異品,像熊白、西施乳即河豚白;三是膩品,包括羔羊、子鵝炙之類;四是果品,松子、杏仁等;五是蔬品,如鮮筍、早韭之類。
這些佐酒菜肴,符合科學養生的理念,具備飲食審美情趣,影響著當代人的佐酒上菜習慣。只是奢侈之風夸張了異品的功用,果子貍肉上了酒桌,連猴腦都敢現場敲開吃,切實該當自我反思。
我在酒文化長河里繼續漫步,又發現袁宏道的理論成果,絕對不是拍腦袋工程,其實是對前人實踐和閱歷的總結。僅就蟹佐酒環節,似乎典出很有因。
蟹是下酒不可多得的佳品,在我老家渤海岸邊,至今還流行著至少五六種吃法,比如蝦醬油淹蟹和海水煮蟹等。可是在晉代,有位因盜酒成名的官吏叫畢卓,竟然把酒與蟹相佐上升到理想層面,大言不慚地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蟹螯,左手持酒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聽上去像是在說醉話,卻被歷代后人津津樂道,它預示著晉代已經時興吃蟹佐酒,同時也醉出文人酒者的心聲。
李白自然放不過蟹肴,在《月下獨酌》附和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蘇軾《飲酒四首》有云:“未看黃山徒對目,不吃螃蟹空負腹。”南宋江湖詩人戴復古《飲中》出詩:“腹有別腸能貯酒,天生左手慣持蟹。”李漁在《閑情偶寄》里亢奮地說蟹:“獨于河蟹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我成心多用了些筆墨,希冀以點帶面,繪出古人講究佐酒菜的風貌。清明節快到了,接下來你我該做的是,回家弄幾只梭子蟹,配上盤花生米、拍黃瓜、醬牛肉和韭黃炒雞蛋。別去酒店飯館,就在家里設宴,請來三五個知己朋友,燙幾壺老白干酒,學習古人好榜樣,溫情地喝四兩。該當驕傲地說,古人吃的是河蟹,咱下酒的卻是渤海灣梭子蟹。
研讀涉及中國酒文化的書籍,我本能地從無往有處聯系,終于尋出佐酒的另類含義,即把本是菜肴的食材佐進酒里。并非指這花酒那果酒,也與這鞭那蟲的藥酒無關,而是指佐進酒的食材本身能當下酒菜。
有種酒叫羊羔酒,應當屬于我獨創酒型門派“肉香型”。關于它的釀制方法,《北山酒經》里存著精確的記載,誰若有興致,可去“經”里淘寶。大致的做法是,把羊肉羊脂浸于米漿中,通過加入曲糵發酵形成。羊羔酒的創始年代無從考證,但起碼在五代末年已經成熟面世,至宋代已經廣為流行,一般人家都能釀制。元朝人鞏固發展前朝的配制成果,釀造工藝得到提升和普及,飲者就像老鼠愛大米般熱捧羊羔酒,大概是酒肴佐成一統的緣故吧。元朝湯舜民在《筆花集》吟唱:“鳳髓茶溫白玉壺,羊羔酒泛金杯綠。暖溶溶錦繡窟,也不問探花風雪何如。”元朝領膳太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里講:“羊羔酒,依法作酒,大補益人。”
好香好香的羊羔酒,它將酒香肉香合并,絕對奇香無比。書上說,清朝還在盛產羊羔酒,只是不知當今尚有否?哪位看官若能提供線索,我保準回贈兩瓶滄酒。不得不嗚呼兩聲:本是佐酒肴,卻成酒羊羔;杜康若在世,飲得樂逍遙。
酒被菜佐進肚里,反過來它也有佐菜的功能。知道為啥?很簡單的問題,因為酒是烹調的添加劑,與油鹽醬醋的功效相似。不用博古,問今也知曉:菜肴內加酒可以提味,腥膻之味可用酒除,魚膽破裂可用酒去苦,肉類拌酒可防腐并延長儲存期,炒雞蛋加酒顯得鮮嫩松軟。許多佐酒菜還得讓酒先佐,如醉蟹、醉雞、糟魚等,美味可口又下酒,都是酒自身的功勞。
寫這個主題,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輕松感,所以必須一氣呵成。多么向往古人雅致的酒生活,可惜的是已無法穿越回去,還是現實點吧。結合古今下酒菜的理念,聽我給愛下館子的讀者點醒下,應酬時該如何搭配著吃菜肴。
一是含膠原蛋白多的食物。這種食物會在胃腸中形成保護膜,它含有一定油脂,酒精難溶于油脂,會減緩人體對酒精的吸收速度。肘子、豬蹄、肉皮凍等是典型代表。二是綠葉蔬菜。它的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可保護肝臟。這類蔬菜多著呢,原則上凡是新鮮青菜都可歸類。三是富含蛋白質的菜肴。這些食物含大量蛋氨酸和膽堿,吃這些食品等于服了保肝藥。喝的酒越多、度數越高,越要吃蛋白質豐富的菜。如肉蛋及大豆制品。四是粗糧薯類。其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酒精結合會減緩腸胃對酒精的吸收;又因B族維生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能彌補大量飲酒對維生素B1的損失。炒土豆絲、雜糧、外婆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五是膳食纖維高的菜。膳食纖維可減緩或減少酒精的吸收,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涼拌海帶絲、洋蔥拌木耳、海蝦炒白菜等都可入圍。六是糖醋類菜。糖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加點醋又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更易吸收。如糖醋魚、糖醋里脊、糖醋藕片、涼拌三絲、拔絲山藥、拔絲蘋果等,可從中選一兩道吃吃。七是甜點加水果。甜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促使乙醇氧化,并加快其分解代謝,甜點也有大體相仿的效果。
適宜多吃的菜,我進行了歸類和概括,但哪些菜應少吃或不適宜吃,我聽得多讀得多,有些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比如,對待涼拌海帶這道菜,有人說不適宜與白酒同食,也有人反駁,海帶屬堿性食物,最適宜上酒桌。還有關于蒸煮紅薯和杮子,不同版本有不同說法,憑我的判斷力難分誰對誰錯,干脆讓飲酒者選擇。
我拋開紙面書籍,到百度搜索,發現以下幾類食物不宜和酒同食,而且基本達成共識,所以喝酒要防著點。一是胡蘿卜。以前,我十分欣賞胡蘿卜的保健作用和醫療價值,特別愿意吃魚香肉絲里的胡蘿卜絲。但權威研究表明,“胡蘿卜下酒”的吃法不利于健康,所以啊,我喝酒不吃胡蘿卜兩三年。因為豐富的胡蘿卜素和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生毒素,容易引起肝病。不僅胡蘿卜不宜做下酒菜,飲酒時也別服用胡蘿卜素營養劑,特別是在飲用胡蘿卜汁后不要馬上飲酒。二是涼粉、涼皮。酸辣爽滑的下酒菜,我曾吃多年也不厭。即使營養專家們叫停,我也偶爾地偷吃解解饞。但凡禁吃是有理由的,禁吃它們,只因加工時都會加入明礬,而明礬具有收斂作用,會減緩血流速度,加快人體對酒精的吸收,也增加酒精對胃腸的刺激,既傷身又易醉酒。三是熏臘食品。如咸魚、香腸、臘肉等,此類食品含有大量色素與亞硝胺,與酒精發生反應,不僅傷肝,而且損害口腔與食道黏膜,甚者還會誘發癌癥。四是燒烤。食物經過燒烤,不但會損失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成分,還容易產生致癌物。酒精會擴張消化道血管,并破壞消化道黏膜,使這些致癌物質更易被人體吸收,容易誘發消化道腫瘤。五是生魚刺身、醉蝦等生冷海鮮。這些是喝酒的大忌。因為魚類、貝類中含硫胺素酶,會使維生素B1分解破壞。喝酒時,酒精會妨礙小腸對維生素B1的吸收。若在生吃海鮮的同時大量飲酒,維生素B1缺乏的問題就會更加嚴重。
佐酒菜上齊了,該喝杯滿堂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