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的藥用價值
黃酒在醫藥方面的用途很廣。在中醫處方中,常用黃酒來浸泡、燒煮一些中藥草或調制藥丸及各種藥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載了69種藥酒可治疾病,這69種藥酒均以黃酒制成,像開胃健脾,順氣消食的“神仙藥丸酒”;溫補腎陽,健脾利濕的“仙靈牌肉桂酒”,治風濕性關節痛,四肢麻木,筋痹的“五加皮酒”;主治反胄的“松節酒”等。北京著名的同仁堂藥鋪就專門向紹興阮社章東明酒坊訂購制藥用酒,章東明酒坊也特為同仁堂釀制了一種稱為“石八六桶”的專用酒,并存放3年以上再運至北京,這種特別釀制的專用酒也就稱之為“同仁堂酒”。
在《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篇中說,以黍做原料的黃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因此用這種酒在“邪氣來時,服之萬全”。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雜癥篇方劑中,用黃酒做藥引的約占1/3。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黃酒有“行藥勢,殺百邪毒氣,通血脈、溫腸胃……養脾氣”等作用。飲用溫和的黃酒還可以開胃,因為黃酒內的酒精、有機酸、維生素等物質,都具有開胄的功能。
黃酒可作藥引
藥引是引藥歸經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的作用進行針對性。它們不僅與湯劑配合,更廣泛地和成藥相配合在一起應用。另外,“藥引子”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等作用。在一張處方中,需不需要藥引子,由醫生根據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
黃酒不僅能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易于人體吸收,還能借以引導藥效到達需要的部位。在唐代,我國第—部藥典《新修本草》規
定了米酒入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米酒即是黃酒,它具有通血脈,溫腸胃,潤皮膚、養牌氣、扶肝,除風下氣等作用。由此可知,歷來人們用黃酒作酒基制成養生和醫用治病的酒,而且說明黃酒與中藥藥劑有一種天然的糅合因子或親和性。
白酒雖對中藥溶解效果較好,但飲用時刺激較大,不善飲酒者易出現腹瀉、瘙癢等現象。啤酒則酒精度太低,不利于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黃酒酒精度適中,是較為理想的藥引子。
黃酒的藥用用法
黃酒的藥補方法很多,如浸黑棗、胡桃仁,不僅補血活血,且能健脾健胃,是老少皆宜的冬令補品。用黃酒浸泡龍眼肉、荔枝干肉,對心血不足,失眠有很好的療效。用黃酒沖雞蛋是一種實惠的大眾食補吃法。用黃酒浸鯽魚,清湯燉服,哺乳婦女的乳汁即能明顯增加。產后惡露未凈,用紅糖;中黃酒溫服,不但補血,且能祛惡血。阿膠用黃酒調蒸服用,專治婦女畏寒、貧血的癥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