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豐登,五谷雜糧,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個五谷的提法是農業社會最常用的對主糧的總結表達,但也一定是內容分區域的分時段的,甚至有民間和官方的區別。
說到黃酒的歷史,沒理由不承認承認黃酒的兩大類的派系之分。北方主材料的釀造特點的黃酒,南方主材料的釀造特點的黃酒。至于更細的細分什么派別的黃酒,那就是在一大類的黃酒派系下的進一步的細分。
(黍米)
簡單說說五谷的一些基礎知識,以便于我們更清晰的認知北方黃酒的釀造主糧。
北方黃酒的主材肯定是以北方主產的糧食為主。俗稱的“五谷”所指的是農業種植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稷)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后泛指糧食類作物。關于五谷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
(麥子)
關于稻、麥、菽由于生活中常見,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確實常見的谷物: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他的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桿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云:“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制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稻)
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五谷的說法:1、《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鄭玄 注:“五谷,麻、黍、稷、麥、豆也。”2、《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趙歧 注:“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3、《楚辭·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麥、豆、麻也。” [4、《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谷為養。” 王冰 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5、《管子·輕重己》:“宜獲而不獲,風雨將作,五谷以削,士兵零落。不獲之害也。”馬非百新詮:“零落,殞也。言風雨大起,五谷因而削減。士,戰士。民,普通人民。謂戰士與人民皆將饑餓以死也。”
(菽,即大豆)
可以看出,歷史書中記載北方的周代五谷和南方的楚國五谷有明顯的區別,黍米不在南方種植,所以不在南方五谷中出現。南宋時代以前的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所以五谷中有黍米,而南宋后經濟中心轉移至江南的區域,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超過了北方,稻米的種植面積也隨北方人口的大遷徙逐步增加。北方黃酒釀造的工藝得以用稻米來得以延續和發展變化。
政治權力中心在北方的時期,以北方原材料釀酒是合情合理的推理,南方多種植水稻豐產的用于釀酒是自然而然的事,畢竟溫飽后才是老百姓的選擇,才是酒走向民間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