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受那個時代生活水平的影響,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多數喝酒的人都主要喝白酒,葡萄酒、洋酒甚至啤酒都喝得很少其他飲料類也喝得很少。長久下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喝白酒的習慣,因此可以視之為白酒的忠實消費群體。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酒水飲料的選擇較多,對于口感刺激過于強烈的白酒尤其是高度白酒興趣不大,更容易接受啤酒、紅酒的口感,偶爾喝白酒也屬于被動消費,在沒有外界推動力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主動選擇喝白酒,因而大多數未能養成飲用白酒的習慣。
中國白酒除了品質定義外,最突出的還是文化定義,所謂喝酒喝的是文化,喝酒的人喝文化,賣酒的人當然也要賣文化。深諳其道的茅臺酒廠率先在中國白酒業提出“文化酒”概念。“帶頭大哥”的文化酒,引來跟隨者一片,白酒界頓時文化昌盛。五糧液賣尊貴,劍南春賣喜慶,國窖1573賣歷史,汾酒賣館藏,郎酒賣紅色,水井坊賣高尚,洋河賣情懷,金六福賣福氣,董酒賣密釀,古井貢酒賣年份,瀘州老窖賣老窖,酒鬼干脆就賣一個“醉”字。說的就是這一點。各種白酒大打文化牌,拼命挖掘白酒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一是為了避免產品同質化,二是為了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為了增加對產品的忠誠度,但在年輕人看來,諸如此類的白酒文化古板、守舊、過時,因而對他們的吸引力并不大。對于年輕人來說,葡萄酒傳遞的優雅與浪漫,威士忌傳遞的尊貴與顯赫,白蘭地傳遞的激情與時尚、伏特加傳遞的威武與暴力,是他們更樂于追求的感覺。其實,不僅僅是年輕人,更多的中產階層也都為這些來自西方的洋酒所吸引,對洋酒品牌的歷史津津樂道。傳統白酒的文化定位不能吸引年輕消費者是普遍現象,茅臺酒也不例外。
年輕人對高度白酒興趣不大,一般都選擇40度上下的低度白酒。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喝快酒、社交酒的情況越來越多,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中低度的酒類產品。中國白酒大多以酯香為主體,酯香白酒在40度以下口感不夠豐滿,飲用體驗不好,最后也容易被年輕人放棄。
近年來,隨著健康養生意識的增強,白酒健康化趨勢比較明顯,消費者從重視酒香轉向關注口感、關注功能。繼茅臺酒廠率先提出“喝出健康來”,其他白酒也在挖掘產品中的健康和養生因子。然而,這只考慮了部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喝酒喝健康”大多是年齡較大的消費者的需求,絕對不是年輕人首要的選擇因素。
各種因素的疊加,導致白酒消費者中年輕人比例較低,白酒“粉絲” 中年輕人較少。像茅臺酒這樣的高端定位,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消費,成為高層級“茅粉”更是需要一定的“段位”,因而經濟收入相對較低的年輕人成為“茅粉”的可能性不大。 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茅粉”,的確是一個事關茅臺酒廠持續發展 的問題。但關于如何引導年輕群體的酒類消費傾向,又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意見。
很多人對白酒的未來并不樂觀,其理由就是來自年輕人的消費傾向。在選擇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連中餐都已經不再是年輕人就餐的唯一選擇,何況中國白酒。也有人樂觀地認為,雖然年輕人當前還不是飛天茅臺之類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費群體,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在對中國白酒文化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之后,就會認同中國白酒,就會成為白酒的消費主力軍。
博雅園酒(臻品陳釀)
荷盧比調酒師協會主席阿蘭·韋弗則認為,面對新一代消費者對洋酒的追捧,雞尾酒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全球聞名的烈酒無論是威士忌、朗姆酒,還是金酒、伏特加,多多少少都受惠于雞尾酒,其中通過雞尾酒聞名于世的至少有1/5。在中國白酒倍受沖擊的今天,如何讓白酒聞名世界,這應該是新思路。而對于成名已久的茅臺酒,這種思路也為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下一步指明了新的方向。
茅臺燕京八景
看來,改變是中國白酒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出路所在,同時也是茅臺酒廠凝聚更多“茅粉”的不二法門。茅臺酒廠正在力推以白酒為底酒的雞尾酒,就是為吸收年輕“茅粉”做出的一種嘗試。
中國白酒的特色在于酒中的文化,不管如何改變,這一點不能輕易放棄。放棄文化因素,那就不是中國白酒。茅臺酒也是一樣,雖然歷史底蘊較其他品牌更為深厚,但仍需加大酒文化的開發和培育力度,針對年輕受眾,營造“文化茅臺酒”的新形象,爭得他們對茅臺酒的情感認同,再經過引導使他們形成對茅臺酒的忠誠。同時充分利用茅臺品牌號召力,引導和支持開展“茅粉系列活動”,構建“茅粉交流平臺”,打造“茅粉精神家園”,把越來越多的白酒消費者培養為忠實于茅臺酒的“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