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誕生于長江流域,是長江文化帶的代表人物;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是中國白酒之都。當長江相遇黃庭堅、宜賓,便演繹出一曲包含水、詩、酒等音符的樂章。一山一水,一觴一詠……讓我們跟隨黃庭堅在宜賓的腳蹤,見證千年前的那一場場關于水、詩、酒與性靈的交響。
公元1098年,北宋紹圣五年,大文豪黃庭堅因為在其編修的《神宗實錄》中直言史實,被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后又遷戎州(今宜賓)。同年六月,他在夫人石氏、兒子黃相的陪同下抵達戎州。堂堂天子門生、翰林院太史公,突然間被貶謫至蠻荒地帶,黃庭堅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王小波說,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這話仿佛是為黃庭堅準備的。初到戎州時,黃庭堅便挨了命運三錘:第一錘,生活難,他是戴罪之身,除了仍保留公務員身份外,工資、獎金、福利停發,吃飯是頭等大事;第二錘,是人情難,他在戎州并無親友,無人可以傾訴孤苦之情;三是氣候挑戰,瘴癘較重、天氣濕熱,這對他體弱多病之軀的挑戰可想而知。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天生幽默的黃庭堅以其樂觀與達觀坦然面對著這一切。朝廷不發工資,他索性開墾荒田,做起了農夫;無親無友,他以正直、坦蕩的人格魅力感染戎州士人與他結交,甚至為兒子黃相主婚迎娶了江安縣令之女;面對氣候挑戰,黃庭堅在飲食上作出改變。
黃庭堅得以克服諸多困難,除了樂觀的性格外,也離不開三杯酒:寬慰離別之愁緒,是為第一杯酒;除疫祛濕,是為第二杯酒;結交天下之賢士,是為第三杯酒。
第一杯:慰離憂
黃庭堅生于今江西省修水縣,位于長江中下游,而宜賓位于長江上游,這一溯源而上的人生旅途,他竟用了五十多年。可以說,浩浩長江水,不僅滋養著在江邊長大的黃庭堅,激蕩著他的文氣,也見證著他如夏花秋葉般的人生。
“萬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歡意?”在宋代,流放是比處死輕一等的處罰,若無皇帝詔令,流人不能離開謫地,大多數流人都是死在貶所,所以“流放”也基本上宣告流人政治生命的“死亡”。
鬼門關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三年前,黔州,兄長黃大臨辭去越州司理的官職,親來送別,因為大臨知道,這一別,或許永無再見之日。黃大臨原來打算把二弟送達黔州貶所后,即順江返回蕪湖家中,然后再北上京城等待改官的機會。因不忍弟弟一人孤寂愁苦,遂將行期一再拖延,直等到為黃庭堅過完五十一歲生日后,才不得不含淚而別。黃庭堅作詩記錄分別場景“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鴻雁不成行”,感嘆兄弟不能像大雁同行。
離別之思、離國之憾……初到戎州時,剛過完五十四歲生日的黃庭堅的心境是極其低落的,他甚至命名其居室曰“槁木寮”“死灰庵”,以示心如死灰,不能復燃。
好在有酒可以澆愁。晉朝人評阮籍“阮籍胸中塊壘,惟須酒澆之”,意思是阮籍這個人很愁苦,胸中郁結的情緒如土丘,只有用酒可以澆散它們。而對于貶謫到戎州的黃庭堅來說,“何以解憂思?”“有酒斟酌之”。
有詞為證。
《繡帶子張寬夫園賞梅》
小院一枝梅。沖破曉寒開。晚到芳園游戲,滿袖帶香回。玉酒覆銀杯。盡醉去、猶待重來。東鄰何事,驚吹怨笛,雪片成堆。
在這首作于戎州的詞中,黃庭堅說,張寬夫小園的梅花太香了,從園中經過,滿袖飄香。來吧,咱們一起喝杯酒,待來日再來欣賞。可恨東邊的鄰居,無緣無故吹奏起《梅花落》笛曲,讓片片梅花灑落成雪,使我們不能繼續賞梅!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到,在酒與梅花的加持下,黃庭堅的心境大為好轉。
心的改變也帶來居所名稱的改變,他將居所改為“任運堂”,以期“今日任運騰騰,明日騰騰任運”。一個脫胎換骨的黃庭堅笑著來了!
第二杯:祛瘴癘
瘴癘,是黃庭堅到戎州后首先要面對的氣候挑戰。據現代學者研究,瘴氣是包括瘧、痢、蟲疾、空氣和水源污染等在內的熱帶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天地有斯瘴癘, 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 以發酵酒、蒸餾酒加藥,可除瘴癘。宋時就有專門用以除疫的配制藥酒,如地黃酒、真一酒、屠蘇酒等。
自幼學醫的黃庭堅自然懂得酒對于瘴癘的效果,為此,在戒酒15年后,復飲。他在《醉落魄》題注里講述了飲酒的原因:“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為瘴癘所侵,故晨舉一杯。”開了酒戒后,黃庭堅每天早晨都會喝一杯。
自此,酒成為黃庭堅詩中的重要元素。在戎州,他寫下了諸多與酒結緣的詩篇,如“杯行到手莫留殘”,其中最知名的還屬千古名句“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第三杯:來遠人
先圣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意思是說,遠方的人不歸服,就要修文德、重教化,吸引他們過來。誰來“來遠人”?受過儒家文化洗禮的士人自然充當了播種機。
韓愈之于潮州,柳宗元之于柳州,蘇軾之于黃州、儋州……歷代文人的每次被貶,對其本人是不幸,對于被貶之地卻是大幸,正是因為他們的到來興起了文教,播下了文明的種子。戎州何等幸運,有了黃庭堅。
北宋時,戎州地處邊疆,屬于半自治的羈縻州,文化上相對落后。黃庭堅的到來為這里帶來文明的曦陽。
聽聞黃太史的到來,戎州士子紛紛前來投帖,拜其門下。宋人黃子耕在《豫章先生傳》中云:“與后生講學,孜孜不怠,兩川人士,爭從之游,經公指授,下筆皆有可觀。”不僅全四川的學子們追隨他,戎州太守劉廣之也對其欽慕之極,一聽說黃庭堅到來,劉太守便邀請名流相聚,在岷江邊鎖江亭舉行荔枝宴飲詩酒集會,參與者甚眾。
黃庭堅向來推崇杜甫,他不僅肯定杜甫的忠義之氣、憂國愛民之忱,而且在詩歌創作上力追杜甫,他所開創的江西詩派更以杜甫為遠祖,如果能將杜甫流寓兩川及夔州期間所創作的詩歌刊諸石上,傳諸后世,豈不美哉!在黃庭堅的帶領下,數十年名匠人殊費日月,終于將由他所書寫的老杜詩篇鐫刻于石。黃庭堅喜悅地記下這一時刻:“大雅之音久湮滅而復盈三巴之耳!”(《刻杜子美巴蜀詩序》)宜賓的風景非常秀麗,這也為詩人提供了不少創作素材。黃庭堅自述:“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至于風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石之間”。一日,雨后,黃庭堅觀看農夫收稻,填了一首詞:
《南鄉子·重陽日寄懷永康彭道微使君,用坡舊韻》
臥稻雨余收。處處游人簇遠洲。白發又扶紅袖醉,戎州。亂折黃花插滿頭。 青眼想風流。畫出西樓一幀秋。還把去年歡意舞,梁州。寒雁西來特地愁。
詞中寫戎州的秋天,空氣明凈,景美如畫,詩人頭戴菊花,其樂悠哉!突然筆鋒一轉,看到大雁西來,想到自己仍是貶謫之身,不由得在心頭涌起絲絲惆悵。想出世,而始終囿于樊籠,這一中國傳統文人的糾結,始終纏繞著黃庭堅。
以酒為媒,黃庭堅與一幫文人墨客彼此唱和,戎州文脈因此昌隆。翻閱黃庭堅的詩文與書信發現,居戎州期間,與其過從甚密的文友和從學的青年學子竟達五十人之多。其中較親近的有閬州節度推官王蕃、畫家文與可、妻侄黃斌老、蘇軾侄婿王庠、覺范道人、祖元大師……與他們的交集使黃庭堅產出大批量的文學經典力作:共留下55首詩,13篇文章,17首詞,6篇賦頌,200余篇信札,88件書法。這些文藝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活躍了戎州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修文德以來遠人”的效果。
慰離憂、祛瘴癘、來遠人這三杯酒,給了黃庭堅面對人生的勇氣,也豐富了其詩詞歌賦的創作。
若要說到詩人最喜愛的一款戎州酒,非“姚子雪曲”莫屬。此酒為當地土豪姚君玉所釀,黃庭堅詩贊:“姚子雪曲,杯色增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酒倒入酒杯后濃香撲鼻,味道久久不散,口感清爽卻不寡淡,濃厚卻不發膩,落口干凈,毫不刺激。詩人歌頌它“三危露以為味,荔支綠以為色”,將之比喻為上古神水“三危露”,他又不無夸張地說,愿意“每傾家以繼酌”,就是變賣家產換酒吃也不惜。
姚子雪曲就是五糧液的前身。令人稱奇的是,在1963年的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嚴謹認真的評酒專家們給予了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高度評價,而這與900多年前詩人黃庭堅的評價驚人地相似,可見,五糧液的卓越品質是亙古不變的。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12日,南方周末攜手五糧液舉辦N-TALK詩意長江(宜賓場)線下活動。南京大學人文社會學科資深教授莫礪鋒,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葉兆言,作家、學者止庵,宜賓市委講師團團長廖禮華,《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冠軍、北京大學博士陳更等文化名人在長江首城共賞詩詞名篇、共品長江文脈、共話中華風骨,一起品味了長江名士的風采,見證了詩酒間奇妙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