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昨日“立冬”節氣如約而至,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代表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寒冬將至,喝酒要趁早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經文精辟地論述隨自然界的變化調整精神、起居、飲食調養的原則,那就是要“藏”,穿衣服要暖和,不要再露腳脖子了,把陽氣藏住,來年的開春才能生機勃勃。
立冬后進入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之潛藏于內。
因此,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喝酒要早,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孝經緯》曰:“斗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不光陽氣要潛藏,到了立冬時節,秋季作物也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
立冬補冬,補嘴空
自古以來,立冬節氣就被人們高度重視,各地慶祝活動也非常豐富。
中國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
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太陽初升,喝白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
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
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我們的祖先認為“酒為諸藥之長”。它性溫,味甘苦辛,有散寒氣、通血脈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指出“辛入肺”,酒味辛,先入肺,肺與大腸相表里,飲酒應取其升陽發散之性,使陽氣上升,肺氣更強,促進氣血流通。
而早上太陽初升,也是身體里陽氣剛起之時,這時喝點白酒,正好助陽氣上升,與身體此時陽氣升發的趨勢相符,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午后到晚上,陽氣逐漸衰弱,陰氣逐漸旺盛,這時陽氣就要收斂起來,不能再像白天那樣亢奮,這時如果攝入過多的酒,可能會影響陰氣收斂和睡眠,不利于勞累后機體的自我修復。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立冬之后,飲食就要遵循滋陰潛陽的原則,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烏雞、蘿卜、青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等。
喝酒也趕早不趕晚,早上少量飲酒,白酒大概二兩左右,可以讓一天精神振奮,身體溫暖。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寒冷的冬天里,火爐上的美酒卻是時時溫熱的。
幾杯美酒入喉,微醉之時,再看月光映襯下,硯臺上的墨漬花紋,恍若大雪落滿山村。
寒夜漫漫,最是難熬,冬日有火爐和美酒相伴,整個畫面都變得溫暖起來了。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看來,立冬以后,喝酒最好溫著喝,不會因為冷酒而傷到五臟,最好約上三五好友,溫一壺小酒,簡單小酌,愜意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