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白酒釀制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古蜀酒具有領先的地位和獨特的代表性。
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成都平原寶墩文化中就已見到不少的酒器,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三星堆文化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酒器,其中既有青銅器,又有陶制品,從釀酒之器到盛酒之器,從舀酒之器到溫酒、飲酒之器無不俱備,形成了古蜀酒文化完整的功能體系。《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百生冬夏播琴(種)”。盛產優質糧食,是蜀酒自古豐盛而質優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中釀酒史
據史料記載,宋代成都酒稅居全國之首。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和文化熏染,到了元明清時期,蜀中成都平原白酒的釀制技藝日臻精湛。尤其是素有爭議的蒸餾型白酒釀制技藝的起源,在不晚于明代早期的水井街燒坊就已經存在。
明代嘉靖中撰著《本草綱目》的醫學家李時珍明確指出“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科學考古發掘出的大量實物證實,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水井街酒坊的白酒釀制技藝就已經非常成熟。由此上溯,水井坊酒的釀制技藝與宋代名酒錦江春有著直接的關系,錦江春則與唐代貢酒生春酒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根據考古進一步研究,起源于六百多年前成都錦江畔的水井坊,曾先后釀制有錦江春、薛濤酒、八百春、福升全、全興成等字號名酒。其間,水井坊酒經歷了明末戰爭劫難。明末清初,一王姓客商的第三代孫承襲祖業,立志完成祖宗愿望再創酒中名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水井街燒坊這塊釀酒的風水寶地被其選中。酒號取名“福升全”,釀酒取水于薛濤井(因宋代錦江春取水于此),釀酒技藝考究,總結前人經驗為“水、火、曲、人”四個字,其豐富的內涵是燒坊釀酒技藝的獨到之處。“福升全”依仗酒質好而生意興隆,為擴大經營需求,1824年在成都暑襪街又建新號“全興成”。至今成都武侯祠內仍懸掛有“全興成”與其他商號捐獻的“伊周經濟”匾額,充分表現出了酒坊當時的影響力。
福升全美酒
相傳,成都大佛寺地下有個海眼,挑動海眼,成都就會變成汪洋。為了免除水災,便塑造了一座全身大佛,鎮于海眼之上。這座佛像,比成都其他寺院供奉的佛像更受信徒們敬仰,因此香火很盛。尤其是每年四月初八,在這里舉行“放生會”,更是熱鬧非凡。仕女如云,彩船如織,市民們從各處涌來。一日興盡之后,富貴之家往往趁晚在望江樓設宴歡歌,一般平民也要在冷香酒店隨意小飲一番,這里確實是釀酒沽賣的“風水寶地”。王氏收購水井燒坊老字號后,倒用“全身佛”三字諧音,取名“福升全”(佛身全)。
“福升全”位于水井街,而其附近的薛濤井距水井街只有二里多路,源出自江泉,經沙石過濾之后,清澈甘冽,被譽為東郊第一井。傳說唐代才女薛濤曾用此井水創制深紅小箋,聞名長安,被稱為“薛濤箋”。后來明代藩王特地取此井水造紙入貢,精美絕倫。清代秋季會試,主考官及朝廷官員們特地在此取水烹茶,清香撲鼻,沁人心脾。考生們甚至用井水磨墨潤筆,以求吉利。
“福升全”的釀酒師沒有忘記,“薛濤井”曾為唐宋時期成都佳釀“錦江春”和明代“薛濤酒”提供了優質水源。沿用這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福升全”燒坊決定恢復“薛濤酒”。不平常的志向、不平常的技藝、不平常的清泉,當然會帶來不平常的開端。“薛持酒”剛一問世,即大獲成功。頓時間,“福升全”門庭若市,短衣幫、長衫客絡繹不絕。
延伸閱讀
水井坊酒的特點
水井坊酒是濃香型白酒的杰出典范,以陳香飄逸、窖香濃郁為特色。酒液晶瑩剔透、澄清透明,沒有絲毫雜質,堪稱國酒中的“國色”。像水晶體一樣高度透明清亮,光澤誘人。其香氣協調,有愉快感,主體香突出,無其他邪雜氣味,溢香性好,一倒出就香氣四溢、芳香撲鼻。酒液進口時柔和爽口,帶甜、酸,無異味,飲后有余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