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中旬,洋河酒廠的老師傅們都會對壓窖長達180天的酒復工起窖,經過百多天的壓窖,這些酒被稱為“頭排酒”,好酒的人打趣稱為“頭牌酒”,取酒中頭牌的意思。9月10日,白露后第三天,一場秋雨讓位于宿遷的洋河小鎮格外涼爽,洋河2017中國頭排酒開窖節在這里悄然舉行。作為愛酒之人,筆者有幸作為嘉賓全過程體驗了洋河的開窖儀式及釀造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洋河人說得最多,筆者聽到最多、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洋河釀酒的“慢”和“不著急”。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新周刊》幾年前的一篇文章,叫《急之國》。
那篇文章說,中國是個“急”之國。中國人,愛趕時間。“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么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文章最后詰問,中國人何時喪失了慢的能力?
很慶幸的是,那天我們去到洋河,看到了洋河不僅具有慢的能力,也真真切切地“慢”下來了。
古語說,春不捕魚,夏不釀酒。“夏不釀酒”的傳統則在洋河得到極為嚴格的遵守。江蘇一般在6月中下旬進入梅雨期,7月頭出梅,出梅之后一直到8月底9月初,是全年最炎熱的時節,這三個月里,洋河耐心地讓酒醅待在窖池里,充分且持續地發酵,俗稱“壓窖”。在這段時間,上萬人的酒廠安靜地過著屬于自己的“暑期”。與別家酒廠不同的是,洋河的壓窖時間更長,洋河前后長達6個月,長時間的壓窖是成就洋河酒綿柔品質的先決條件之一。在6個月的壓窖結束后,9月中旬,洋河的老匠人們開始對這批酒起窖,這個看起來很“慢”的超長等待期換來了獨一無二的“頭排酒”。再加之洋河獨有的“三低工藝”,即低溫入窖、低溫發酵、低溫餾酒,最后才有了我們如今能喝到的爽口、不上頭的洋河美酒。洋河人稱之為綿柔、健康、“不著急”。
按理說,洋河作為如此暢銷,一上市就賣斷貨的產品,每年卻要拿出180多天來超長發酵,不釀酒不生產,這豈不是巨大的浪費?但洋河人卻不這樣認為。洋河人說,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要經得起等待的,這樣的釀造工藝犧牲了時間和產量,但贏得了品質和質量。
回過頭看,慢并不代表差,“慢”出質量,“慢”出細活,慢可能是一種更好選擇。那么反過來,急會帶來什么呢?《新周刊》在那篇文章中引用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索倫.克爾凱郭爾的話說,“大多數人在追求快樂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于和快樂擦肩而過。”我們喜歡插隊,卻引來了更多糾紛。我們在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加速沖過去,卻埋下了更多隱患。我們走后門。我們送錢。我們因想著一夜暴富而喪失了底線。
急,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災難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壞的結果。急,往往欲速則不達。
在看過洋河“不著急”的開窖儀式和釀造過程后,我們不由得反思,在事事求快、時時求速的當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慢下來,讓自己具備慢的能力和心境。因為從一個短的時間維度來看,“快”是先跑了一步。但當你把時間線拉長,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就會發現,在各種“速成”的背后,往往不過是竭澤而漁、揠苗助長的老路;而“慢”卻會給你不一樣的風景和體驗。
慢是一種人生態度,慢是一種心境;慢是一種能力,慢其實也是一種更高更好的選擇。祝愿大家都能在“慢”的過程找回自己,過上自己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