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友圈有這樣一個說法:內蒙古家家戶戶有三個水龍頭,一個出水,一個出奶,一個出酒。
當然,這句話不是真的說內蒙古,每家每戶都有這樣神奇的水龍頭,而是想表達,內蒙古盛產美酒。沒了解過內蒙古的酒友,提及內蒙古美酒第一反應便是馬奶酒,實際上,內蒙古本地居民常喝的酒是河套王、蒙古王、草原王、寧城老窖、草原白酒、悶倒驢、套馬桿酒等地方酒。
不過跟河南、湖北、廣東、湖南、山東等白酒產地,不是外地酒比本地酒更好,就是外地酒難敵本地酒等極端局面不同,在整個內蒙古市場,本地地產酒品牌不少,但能做到泛內蒙古的品牌寥寥無幾。因此,整個內蒙古白酒市場從消費價格帶、香型喜好以及品牌方面,都有明顯的集中態勢。
歷史上,內蒙古地產白酒獲獎的產品并不多,但各地級市均有被當地居民認可的代表性酒廠。據官方統計,內蒙古年產白酒50~60萬千升,注冊企業12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約60家,以烏蘭察布為界的蒙東地區,呈現出相對包容的態勢,各品牌、香型均有市場,這些地區主要以蒙古王、開魯老窖、科爾沁王、寧城老窖、套馬桿、草原王等地產酒為主。
以烏蘭察布為界的蒙西地區,除巴彥淖爾(河套大本營所在地)之外,清香消費占據主流,這里以河套王、胡楊王、烏海二鍋頭、沙漠傳奇、佘太酒、駱駝酒、轉龍液等本地酒為主。
不管是蒙西地區,還是蒙東地區,整個內蒙古地區的消費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一樣,呈現東低西高的態勢,且有一定的不平衡性。簡單來說就是,當地日常白酒消費,多以裸瓶酒和百元價格帶左右的產品為主,即內蒙古當地人要么消費百元價格帶以下的光瓶酒以及地產盒裝酒,要么消費300元以上中高端產品,中間價格產品相對尷尬。
有內蒙古當地酒類經銷商表明,長久以來,內蒙古白酒市場都處在這樣的極端消費環境中,雖然本地酒獨占鰲頭,但內蒙古當地酒高不成低不就,也不喜歡抱團,難以形成區域競爭壁壘,若外地白酒品牌加碼下布局內蒙古市場,本土品牌生存空間受影響較大。
隨著社會消費的升級,經營策略的升級,茅臺、五糧液、汾酒、國窖、劍南春等名酒開始由南往北“進攻”,川酒、黔酒、蘇酒等“南酒”紛紛打破地區邊界進入內蒙古。其中,300元以上的中高端價格帶里,劍南春水晶劍、青花汾酒、水井坊、舍得酒、瀘州老窖等在內蒙古大受歡迎。
南酒北上,茅臺、洋河、古井貢酒、汾酒等外地酒的快速入侵,打了內蒙古傳統企業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鄂爾多斯地區曾出現斷崖式經濟下滑,近三年總體市場容量在80億元左右(其中10億級市場包括:呼市、包頭、赤峰。并以烏蘭察布為分界線,蒙西地區銷售收入約50億元,蒙東地區約30億元)。本土的河套王、蒙古王、草原王等,與茅臺、汾酒、五糧液等外地酒競爭白熱化凸顯。
不少酒友認為,河套王等內蒙古本地酒,若不改變策略將遇生存大危機。強敵環伺,內蒙古地產酒更需抱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