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歷代君王,禁酒的目的無非就是減少糧食的消耗,備戰備荒。防止過分沉迷于酒,傷德敗性。最高統治者從維護本身的利益出發,不得不采取禁酒措施,盤點中國酒文化歷史之我國歷史上有過哪些禁酒令。
大禹時期的禁酒令
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出現在我國,幾乎是伴隨著酒的產生而同時出現的。據《戰國策》記載,“帝女”,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將儀狄釀的酒進獻給禹,大禹品嘗后覺得很好喝,并說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于是下了一道手諭,詔令儀狄不要再釀酒了。
周成王時期的禁酒令
商亡于紂后,周武王為了爭取前朝遺老的支持,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朝歌封了國,同時為了防止他復辟,在旁邊又加封了邶、鄘、衛三國以加強監督,被稱為“三監”。
武王旋即死去,剛滿13歲的成王即位,這使得比他年長的很多諸侯心懷不滿。原本是用來監督武庚的“三監”,此時竟然扶植武庚召集殷商遺老叛亂。叛亂被周公鎮壓后,引起了周王室的思索。
為什么原本忠義雙全的“三監”會叛亂呢?除了權力之爭以外,一定是過分地飲酒使他們昏了頭。周公和成王認為禁酒令勢在必行,于是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誥》形成了。因為衛國是原商朝統治核心區域,此地民俗民風大多以灑為樂,所以這篇禁灑的法令是針對新封在衛國的“康叔”所做,告誡他切不可放縱飲灑誤國誤己。
商鞅時期的禁酒令我國歷史上還廣泛存在一種禁酒令,不單為了節省糧食,而且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最早對酒課以重稅的人當屬商鞅,他沒有明文禁止釀酒和賣酒,但提出要對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賦稅。所以,酒對于秦國的老百姓來說,有點太過奢侈了。
到了漢武帝天漢三年之時,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軍費開支,漢武帝宣布施行變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酒專賣,禁止民間釀酒和賣酒。漢武帝依靠“賣酒”換來的軍費南征北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西漢時期的禁酒令
漢初,丞相蕭何曾頒布法令“禁群飲”,“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民間私斗,節省釀酒糧食。
三國劉備頒布的禁酒令
到了三國時期,各路墊力的禁灑令一時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出現了很多趣事劉備剛入蜀之時,為了籌措軍糧,頒布了嚴厲的禁酒令,禁止民間釀酒。
《三國志·簡雍傳》記載,劉備和簡雍在路上溜達的時候,偶然看到一農戶家存有釀酒工具,劉備大怒,準備將這家人治罪。為勸諫劉備這過于嚴苛的做法,簡雍手指路邊行走的一對男女,說他們欲將成奸,主公何不治罪?劉備不解。簡雍答道,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這與因藏有釀酒之器而被治罪是一個道理。劉備大笑,于是將私藏釀酒工具的農戶放了。
三國呂布頒布的禁酒令
呂布偷襲劉備得了下邳城,卻被曹操軍隊團團包圍,為防止諸將飲酒誤事,呂布特別頒布了禁酒令,軍中任何人不得飲酒。他手下大將侯成等人因找到了走失的馬匹,私自釀酒并進獻呂布,以示慶祝。不料呂布翻臉不認人,將釀酒的諸將統統責打一頓。侯成等將軍因此心懷怨念,趁呂布睡覺之時將其捆綁,然后獻城投降。呂布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因為禁酒令得罪了諸將,淪為階下囚。
三國曹操頒布的禁酒令
同時代的曹操也因為糧食問題和整頓民風,下決心頒布禁酒令。結果禁酒令剛下,少府孔融就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孔融是孔子后裔,本是一路諸侯,投靠曹操后一直桀驁不馴。他雖然才高八斗卻是個酒徒,曾寫下:“歸家酒債多,門客粲幾行。高談驚四座,一夕傾千觴”的豪放詩句。
朱元璋為禁酒不許種糯米
元代的禁酒令很有意思,因為成吉思汗最討厭飲酒誤事,所以,元代前期對民間的禁酒令非常嚴苛。元世祖在1283年宣布嚴禁私人釀酒、賣酒,“有私造者,財產子女入官,犯人配役”,在1290年又將處罰變更為“犯者死”。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以“民間造酒糜費,故行禁酒令”,頒布詔書令國民“無得種糯,以塞造酒之源”,連釀酒的糯米都不許種植。朱亓璋執行禁酒令非常嚴苛,大將胡大海之子因觸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不顧胡大海帶領大軍出征在外,親自手刃犯人。
乾隆時期的禁酒令
清代最著名的禁酒令和對禁酒的爭論發生在乾隆年間。乾隆元年,內閣學士方苞向年輕的乾隆提出針對西北五省(直隸,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的禁酒令,理由有兩點:一是這五省本來就窮,每年還浪費“數百萬石糧食”釀酒是不對的;二是這五省百姓酒后犯罪率太高了,“載在秋審之冊,十常二三”,也就是說百分之二三十的重大案件都和喝酒有關系。
乾隆考慮了大半年后,冒失地出臺了一個圣旨,令這五省“永禁造酒”,并將如何處置私釀酒的人和違法官員的辦法,交給大臣們商量。這個圣旨一下,朝野沸騰,反對聲不絕于耳。
中國古代歷史上禁酒極為普諞,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還是因為糧食問題引起的,每當碰上天災人禍,糧食緊張之時,朝廷就會發布禁酒令,而當糧食豐收,禁酒令就會解除,禁酒時,會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如發現私酒,輕則罰沒酒曲或釀酒工具,重則處以極刑。而在如今,如2012年發布的禁酒令,多是為了避免公款吃喝,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