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知酒僧,都是與酒相關的原創文章。
我前些天與人提起說有空要寫篇汾酒的文章,這幾日遭受了輪番催更,很為自己一時失言后悔不迭。其實不是我偷懶不想寫,而是不知從何寫起,汾酒太重了,我怕我把握不住。
比如我想寫汾酒的歷史、汾酒的工藝、汾酒的產品、名家與汾酒的淵源,這些單獨拎出來都足以碼成厚厚的一摞論文,哪里是篇文章就能講得清。
但煙花都已經點上了,總不能炸出的全是空炮仗。抿兩口青花壯膽,哆哆嗦嗦敲起字來。
一
當初茅臺自詡國酒,遭到業內一致反對與詬病,多年拉鋸終以“國酒”落幕來了結孽緣,而汾酒自稱中國酒魂,卻無人指摘。論如今的地位,茅臺早已翻身成了大哥,但依然名不正言不順,汾酒哪怕曾一度落魄出了前五,也從無人敢小覷。
這就是歷史底蘊帶來的底氣與地位,哪怕你所處的行業再怎么不講究論資排輩,也無法對一個不曾作惡的長者講出毀謗之語。何況汾酒已經回來了。
中國白酒企業好大喜功,愛攀附歷史,那是出了名的。當地歷史悠久典籍繁多的,酒企會把所有相關不相關的歷史典故都往自己腦袋上扣,也不管脖子受不受得住;要是沒什么歷史可冠,編也要編出點“史料”來報道。
但無論如何,汾酒可以說是所有酒企里講歷史故事最不用害臊的,因為從各路考古資料來看,杏花村這個地方釀酒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據說在上3000年釀酒未曾間斷過,更不用說商周、戰國、魏晉直至現在了。
特別是出土的杏花村遺址,讓汾酒的腰桿子挺得更直了。
其間與汾酒聯系最緊密,也是最出名的當屬自帶流量的詩酒名篇《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之所以流量巨大,倒不是作者杜牧有著過億的鐵桿粉絲給他打賞、點贊,而是在《千家詩》排名靠前,就像幾大流量巨頭把你的文章放在了頭條,知道的人能不多嗎?
騎牛的少年沒人考證是誰的祖先,詩中“杏花村”一地卻向來爭議不斷,但汾酒占據天時地利,把騎牛童和杏花村都搶了先。
可就如以前寫過的那樣,歷史跨度再長,也不是產出好酒的充分和必要條件。追溯的歷史越久,與現在的血緣關系越淺。中國14億人,誰家祖上沒闊過?沒闊過的氏族早就絕種了。祖上的闊,曾經輝煌的血脈,絲毫改變不了我們窮幾代的身份。
華夏文明不曾斷過,那是因為民族脊梁從未彎,薪火傳承從未斷。但要是具體到某一地、某一城,災難重重、戰火紛飛,一個小小的酒企不要說與幾千年前的淵源,單單是建國前后都大不同。只是炎黃子孫向來以史為鑒,敬畏歷史,這才給了酒企一個講歷史抬身價的機會。
二
汾酒,或者說中國白酒的歷史該從近一兩百年講起,往前延伸意義不大。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雖說中國釀酒歷史悠久,但白酒真正大發展也就最近這一百多年,而煥發蓬勃生機更是解放后的事。汾酒也不例外。
提起現代汾酒的歷史,繞不開晉商王家和大掌柜楊得齡。
1875年,在山西財富號稱僅次于太谷曹家和祁縣喬家的汾陽王家三兄弟投資成立了汾酒作坊,字號“寶泉益”,后來兩位兄長撤出,老三王澐掌控寶泉益。但王澐產業鋪得很開,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一個酒坊的運作中來,因而酒坊是他的兩個兒子兼顧打理。分別是長子王廷祥,字協舒,次子王廷瓚,字協卿。
民國四年,也就是1915年,王協舒撤出了酒坊股份,王協卿全面接手了寶泉益。雖然杏花村釀酒由來已久,但此時的寶泉益才初具當代汾酒的雛形。
此時已經56歲的楊得齡再次被委以重任,成為酒坊大掌柜,后來合并了杏花村另外兩家經營不善的酒坊“德厚成”和“崇盛永”,寶泉益也改名義泉泳。自此打造了杏花村“一條街、一口井、一片鋪”的繁榮景象。
王協卿雖然是東家,但不插手任何經營事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酒坊內外皆由楊得齡全權負責。而且晉商不把“三爺”放到字號工作的優良傳統也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所謂“三爺”是指少爺、姑爺、舅爺,泛指老板親屬不涉字號經營。現在很多家族企業的弊病,當年的晉商就已經看的明明白白。
同于1915年,義泉泳酒以山西省廳的名義送至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奪得甲等大獎章。
這也與王協卿的獨到眼光密不可分,要知道參賽是需要花錢的,遠渡重洋更是要花大價錢,但身價豐厚且眼界寬廣的王協卿認為這是杏花村汾酒揚名立萬的好機會。這次拍板也讓汾酒厚重的歷史再增光輝。
與一些酒廠憑空杜撰不同,汾酒是有人證、物證和民國時期的報道為證。人證是當時的代表團團長陳琪,物證是汾酒博物館珍藏的獎章,而民國時期的報道則更多了。多重佐證,足以言明。
楊得齡是山西孝義人,童年失母,少年喪父,家徒四壁,14歲到汾州府一家酒坊學徒,21歲成為三掌柜,26歲成為寶泉益大掌柜。1928年他七十大壽,閻錫山親臨送匾祝壽,原因無他,一是巴拿馬奪獎給山西長臉,二是晉裕汾酒公司分量極重,這些在后面會聊到。
義泉泳的模式是前店后坊,極其注重品質,并不斷開發新酒。從1904年起就在楊得齡的帶領下打造了今日汾酒“汾竹白玫”的產品格局,沽酒客人絡繹不絕。
自打海外獲獎,閻錫山便對義泉泳汾酒青眼有加,山西人對汾酒刻在骨子里的喜愛差不多從那時候開始,延續至今。著名導演,汾陽人賈樟柯對家鄉汾酒的推廣向來是不遺余力。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19年1月,經過數輪斗智斗勇,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在太原橋頭街成立,義泉泳占股一半,產銷分離,義泉泳負責生產釀造汾酒,晉裕汾酒公司負責將酒售往全國各地。楊得齡出任晉裕汾酒總經理,無論是義泉泳還是晉裕汾酒公司,走的都是職業經理人路線。
由于楊得齡是義泉泳大掌柜,又是晉裕汾酒總經理,相當于是既抓生產又管銷售,他制定了企業經營的核心理念:振興國酒,品優價廉,信譽至上,優質為本,決不以劣貨欺世盜名。并親手打造了資金股份制、管理分權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親制、新式會計制。
同期的茅臺是個村落小酒坊,五糧液還是雜糧酒燒坊,而汾酒已經是股份制企業經營模式。
他對釀酒理解登峰造極,迄今為止汾酒依然在嚴格執行的技藝便是楊得齡的心血總結: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糧必得其實,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
他作為大掌柜,精于釀酒,選材考究,是真正的行家。曲房、窖池、燒鍋無一不至,點撥制曲工藝,指教蒸餾技術。是名副其實的釀好酒給老百姓喝,這種理念對后來的汾酒也有著深重的影響。
可惜好景不長,虎父犬子,王協卿的兒子接班后不善經營。加之義泉泳利益相關人對汾酒銷售分成不滿,認為晉裕汾酒拿的太多:酒是我們釀的,你一個銷售公司憑什么掙那么多?
他們不懂“遍身羅琦者,不是養蠶人”的道理,或者是懂了,但心有不甘。
矛盾不可調和,雙方于1927年正式決裂。遭受少東家排擠的楊得齡離開了義泉泳,晉裕汾酒自立山頭,并在杏花村蘆家街興建新酒坊。
合作這八年間,客戶認可的品牌是“晉裕汾酒”,而不是“義泉泳”,就連中國白酒第一枚注冊商標“高粱穗”圖案的汾酒商標都在晉裕汾酒手里。加上掌握核心技術的楊得齡的超強號召力,義泉泳的掌柜和伙計也紛紛來到了晉裕汾酒,義泉泳日漸式微。
銷路不佳、管理不善的義泉泳最終被晉裕汾酒收購,王家一手創下了寶泉益、義泉泳,最終黯然退出了白酒舞臺。
另有一個說法是王協卿的兒子抽大煙,將祖上留下的家產揮霍一空,又非法印制有價證券遭當局逮捕,為了贖他,他母親不得不變賣義泉泳。
總而言之,義泉泳還叫義泉泳,汾酒也還是那個汾酒,只是與創始人王家斷了香火。
1937年,日寇侵華,山西不再寧靜,太原淪陷,百公里外的杏花村也難獨善其身。楊得齡堅決不為小鬼子做事,以近80歲的高齡告老還鄉,離開了奉獻了60多年的白酒行業,回到了孝義縣下柵村。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落入倭寇之手,楊得齡告誡汾酒人:汾酒不可北運,只能南銷。
在他心里,一滴汾酒也不能落進鬼子嘴里。
汾陽和孝義也先后被日寇占領,日軍長官親自前往下柵村,請楊得齡出山主持釀酒事宜,以備軍需。楊得齡冷言拒絕,日軍長官惱羞成怒,扇了楊得齡一個耳光,并將其推倒在地。
亂世人,不如狗。楊得齡晚年過得很艱難,但他鼎力支持兒孫們的革命事業,特別是兒子楊漢三,后來與汾酒再續前緣。開國大典所用的汾酒便是楊漢三率人在一片廢墟中恢復生產,在荷槍實彈保護下,分幾批將復產的500斤汾酒一路艱辛地送到了北京,成了新中國國宴酒。
三
走進汾酒廠,會聞到一股與眾不同的香氣。在濃香、醬香酒廠,空氣中彌漫著酒糟味,有人戲稱酒量差的聞著聞著頭就暈了。而汾酒廠更像是鐵鍋蒸饅頭溢出來的香氣。
我對這種味道很熟悉,小時候家里土灶蒸饅頭,竹制蒸籠鋪一層細紗白布,揉好的圓滾滾的饅頭放上去,添柴加火,鐵鍋里的水沸騰多時顯現淡黃色,帶著奇異的香氣,舊時代一路走來的老人特別愛喝這種“餅鍋底茶”,汾酒廠聞到的氣味與之相似。
很多人聽說過汾酒的“清蒸二次清”、“清字到頭,一清到底”,但這種拗口的字眼很難讓人抓住其精髓,甚至于根本不懂那么多的“清”字是何意,往往被誤解為酒體清澈、香氣清新。
所謂“清蒸二次清”,是汾酒工藝環節的囊括。汾酒釀造主原料是粳高粱,曲藥是大麥和豌豆。
粳高粱與糯高粱不同,前者硬挺,后者軟糯,要想把整粒粳高粱蒸煮糊化是件難事,于是會把高粱粉碎,加熱水潤糝。“潤糝”不是個讓人親近的詞,其實就是把粉碎后的高粱加熱水潤一潤。潤糝后進行蒸煮,火候到了翻出來加水冷卻,把大曲按比例加進去攪拌均勻,入地缸發酵,出缸拌谷糠和稻殼,此時的酒糟已有濃濃的酒香味,入甑桶蒸餾,這一輪流出來的叫大茬酒。
蒸餾后的酒糟挖出來繼續冷卻,再拌入大曲入地缸進行二茬發酵,出缸后拌輔料,但這一次的輔料只有稻殼,不用再拌谷糠了,再次蒸餾,流出來的就是二茬酒,與大茬酒并到一起儲存。
此時酒糟身子已經被掏空,再也不中用了,下場便是拖出去喂豬。
“清蒸二次清”指的就是高粱、谷糠、稻殼等原料都要經過清蒸處理,蒸酒的酒醅不用再投糧,加曲二次發酵即可,原料清蒸和酒醅蒸餾都是單獨進行,是為“清蒸二次清”。
這兩年醬酒熱度頗高,相信很多酒友對醬香型白酒的工藝耳熟能詳,12987倒背如流,對紅纓子糯高粱更是青睞有加。其實這是原料與工藝相互成就的結果,醬香型白酒需要二次投糧,并且是整粒糯高粱,出酒次數要求更高,次數少了酒取不完。因而蒸煮、發酵、餾酒的次數分別達到了九次、八次和七次。
工藝并無高低之分,復雜的工藝不代表好,精煉的工藝也未必佳,每種香型有各自的特點,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百花齊放。
那么“清字當頭,一清到底”又是指什么呢?
這里的“清”字與清香、清澈、清新絲毫不沾邊,與酒體風格也無聯系。主要指的是整個過程要像孩子的臉蛋一樣清清爽爽,原料處理、酒糟酒醅、釀造環境要保持干凈。“清”字代表的是操作規范、清楚,場地干凈。比如潤糝原料、大茬酒醅、二茬酒糟不能混在一起,釀酒工具要每天清理,場地保持清爽、整潔,每次原料入缸前會清洗地缸,再用花椒水殺菌,確保干凈的發酵環境。
兩個“清”字便是此意,聽著唬人,實則不然。
在釀酒整個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隨著每個酒廠經驗不斷積累,精益求精,如今的白酒工藝比起過往已經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能否釀出好酒考驗的不僅僅是工藝與技術,還有耐心、堅守與堅持。
釀酒不是簡單地把糧食磨碎釀成酒,要是那樣拉頭驢轉圈,挖個坑發酵就行了。從選糧、制曲、發酵、攤晾、蒸餾、儲存、勾調到灌裝,都要認真、仔細、規范。有很多釀酒人調侃自己是粗人做細活,活脫脫把猛張飛逼成了嬌繡娘。
接下來就談談汾酒的一些具體工藝與細節,先從制曲說起。
曲藥的作用好似做饅頭的發酵粉,古法饅頭用的不是發酵粉,而是老面,有些地方也稱作糟頭、面頭,是面粉發酵物,每次留下一小團,下次和面時把老面放進去充當發酵劑,加堿水中和酸性,面和勻了靜置發酵。
釀酒所用的曲也是這個原理,只是曲藥既是糖化劑,又是發酵劑,也是混合酶制劑。白酒香型各有不同,但制曲原理相似。
汾酒用的是大麥和豌豆制成的大曲,大麥和豌豆大約六四開,混合粉碎,加水攪拌,踩成曲塊上霉。汾酒傳統制曲是在伏天,因而也叫伏曲,這點與許多濃香型白酒差不多,只是隨著制曲條件改善,哪怕是在冬天也能制出品質上佳的大曲。曲藥養成階段的溫度、濕度不同,會在幾個階段分別生成清茬曲、紅心曲和后火曲,這些曲藥在發酵環節都會用到。
大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發酵品質的高低,因而有“曲為酒之骨”一說。除了大曲的品質,用法和用量也會對發酵產生很大的影響。用法上,清茬曲、紅心曲和后火曲粉碎后按三三四的比例混合投入蒸煮冷卻的高粱中,與糧食攪拌勻凈,入地缸發酵。用量上,曲量大會造成酒發苦,曲量小又會導致發酵不充分,產酒低不說,酒質也好不了。
若說曲為酒之骨,那么水則是酒之血。山西杏花村地處山前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他們雖然沒有講一些像赤水河那樣多姿多彩的故事,但北宋初年挖掘的古井亭打上來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講起故事來又能差到哪里去?
只是汾酒產量大,距今600多年的古井水哪里夠用?何況老古董古井亭在老作坊也成了擺設,這種古話就沒必要講了。
在現代工藝下,水處理愈發成熟,生產水源符合工業用水一般要求,釀造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早已不在話下,拿水源說事可以視之為人為挖地域護城河。起碼對規模酒廠而言,哪怕是弄一堆污水讓他們處理到水質無色透明、無異味、無異臭、電導率和硬度過關也不是難事,何況又怎么可能拿污水來釀酒呢。
發酵則是釀酒至關重要的環節,清香型白酒是低溫曲發酵,濃香型白酒是中高溫曲發酵,醬香型白酒是高溫曲發酵,足見發酵溫度對酒的影響有多大。
汾酒發酵溫度講究前緩中挺后緩落。顧名思義,前緩是指低溫入缸后要讓溫度緩慢上升,不能急,如果溫度上升太快,產酒量降低,并且發酵蒸餾出來的酒比較沖,不夠醇和,余味也欠缺。一般需要六七天的時間讓溫度逐步達到二十多接近三十度,維持較高溫度十天左右,最高溫度不超過三十三度,之后會緩慢降溫到二十四度。
溫控主要靠溫度檢測和師傅豐富的經驗,發酵的地缸用石板密封,蓋上草或棉被,可以通過增加、減少覆蓋物來調節溫度。密封可以隔絕外界雜菌干擾,密封不嚴會產生酸味,導致酒質下降。
在清香型白酒里,有一個已經被很多酒廠驗證的提升酒質的方法,就是延長發酵周期,有種說法是每多發酵一天,酒質提升的效果相當于多儲存了一個月,這個說法未必精確,但確有其事。
那為什么酒廠不去延長發酵周期來獲得更好的酒質呢?
主要還是更長周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一是時間成本,二是發酵周期延長帶來的出酒率降低。因而普通汾酒發酵周期在二十八天左右,高端汾酒發酵周期會更長一些,最長的接近兩個月。
蒸餾這一塊前文也有提及,分為大茬酒和二茬酒。
在裝甑前會把發酵好的高粱拌上處理干凈的谷糠和稻殼,這是為了裝甑后糧食之間有空隙,起到疏松作用,不然糧食黏在一起把蒸汽捂在鍋底上不去,谷糠和稻殼還能沖淡酒醅的淀粉和含酸量。
剛開始裝甑要松一些,蒸汽要小,開玩笑的說法是進去的糧食少,重量不夠,蒸汽太大像是卯足了勁吹泡泡,豈不是把發酵好的高粱沖飛了?實際是為了保證鋪的糧食均勻些,減少酒的揮發與浪費。
鋪在底下的原料不能太緊實,不然會把蒸汽堵住,沒法往上跑,蒸汽隨著裝甑糧食增多不斷加大。等到裝甑快完成時,蒸汽要小一些,不然會造成餾酒揮發和竄甑事故。
取酒就很考驗師傅的手藝和經驗了,他們會通過酒花大小來判斷度數和品質,通常來說酒花越大,度數越高。在餾酒末段會加大蒸汽,既能提高產量,又能把一些風味物質蒸餾出來,增強新酒的酒體品質。
之后便是把大茬酒和二茬酒并酒儲存,不管是什么香型的白酒,必須要有儲存這個環節,新酒在儲存期間能夠揮發雜質、雜味,不斷老熟。陶壇是最好的儲酒容器,但由于儲存能力有限,且成本太高,酒廠只會把那些品質高的基酒儲存在陶壇,其他基酒都裝在不銹鋼大罐子。
剛蒸餾出來的汾酒糙辣,貯存五六個月就會好很多,達到一年便具備了汾酒的清香純正、綿甜爽凈、味長余香的典型特征。
經過貯存的基酒可以通過不同年份、不同品質的基酒和調味酒按不同比例組合勾調,當然在此之前還會通過冷凍除濁、活性炭吸附、硅藻土過濾等手段進行除濁、過濾。酒水勾調完成會再次靜置儲存,直到最終按風味要求再次勾調達到成品標準灌裝出廠。
流通到我們手上的汾酒都是這么來的。
四
汾酒的主線產品體系很清晰,注冊商標主要是汾酒、杏花村和竹葉青,產品大類有汾酒、竹葉青、白玉汾酒、玫瑰汾酒、杏花村酒等。
特別是汾酒嫡系產品,定位越來越清晰。低端口糧有著王者級別的玻汾,有著不同的瓶型和度數,再往上是老白汾,高端產品是青花系列,頂級產品不乏國宴、國藏和青花50等。除此之外還有銀號、頭鍋等非標品酒款。
雖然我們作為消費者看到的是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的各類汾酒產品,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汾酒的產品就會清晰許多——酒質。
不管汾酒的嫡系產品和定制產品有多少,其核心都與酒質相關。汾酒的基酒品質可以分為三類:普汾、特汾和青花汾。對每一款酒的期待與理解都能在這三個酒質里對號入座。
普汾對應的是黃蓋、紅蓋、乳玻汾等,也可以理解為老白汾之下皆普汾。特汾酒質基酒可用于勾調老白汾10、老白汾15等產品。夠格用青花基酒的產品得是青花20起步了,其中巴拿馬黑壇品質與青花20接近,也是用的青花基酒。
如果說評分達到75分的基酒可以用于勾調特汾酒,那么80分往上才能用于勾調青花汾酒。我所說的分數僅為了便于理解,汾酒有一套自己的體系。
具體到每一款酒,其選用的基酒檔次相差較大,比如青花20和青花50用的都是青花基酒,但所用基酒的度數、年份、品質和評分是不同的,其基酒所含的總酸、總酯、乙酸乙酯的比例皆不同。
就此我也曾在一個私下酒局請教過汾酒公司的勾調負責人,我們聽說過名字的汾酒很多出自他和他的徒弟之手。從技術角度而言,無論是黃蓋、紅蓋還是乳玻汾、出口汾,其酒質并無明顯差異,他也笑談說那些喝出這幾款酒有著千差萬別檔次之分的人大多源自心理作用。
他們在勾調時,普汾就是普汾,不會特意去強調黃蓋、紅蓋、出口還是乳玻瓶,但具體到某一個批次,或者某一款定制產品,他們也會根據需求做一些風格的調整與改進。
至于這幾款酒在市場終端的價差則不在他們考慮范圍,屬于市場行為。他還調侃說可能瓶子成本多了幾毛錢,反映在價格上就是好幾塊乃至十幾塊的區別。
去年汾酒廠停掉了青花30,取而代之的是青花30復興版,酒款升級,價格也竄上了千元檔。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也提過汾酒不顧一切地撕下了“平民酒”的偽裝,意圖向高端酒邁進,但目前賣得最好的依然是玻汾。
大概在2011年左右,汾酒出了一批定制酒青花40年,是銀基獨家買斷產品,多年來不溫不火,直到這兩年白酒市場再度火爆才為更多人知道,此時的青花40年已經多年媳婦熬成婆,成了老酒。
汾酒的高端產品一直不為人所熟知,很多人印象中的高端酒止步于青花30,一些不常喝汾酒的人甚至根本無所謂擺上桌的是青花20還是青花30。
真正的頂級產品青花50和國藏汾酒更是只在資深酒友間口口相傳,早年間青花50和國藏汾酒價格并沒那么夸張,但這兩年也隨行就市水漲船高,一路攀升到了令人望而卻步的價位。
后來汾酒推出了一款與青花40品質不相上下的汾酒中國裝,彌補了千元檔產品的缺失。現在更進一步,在中國裝的瓶身打上了“40”字樣,價格也跟著少量流通的青花40一起沖了上去。
從產品體系來說,現在的汾酒在各個價位段都有代表性產品,口糧酒有玻汾,改善型有老白汾,中檔酒有青花20,想要在高端市場分一杯羹的是復興版,頂級酒則安排了中國裝去探探路。
雖然我很愛喝65度的青花50,但也覺得其實喝到中國裝就差不多了。不管是哪個品牌的酒,一旦價格超過2000塊就再也沒有性價比一說,無非是看同行怎么襯托罷了。
現在青花系列讓很多汾酒愛好者心癢難耐卻又深感高不可攀,相對而言高度的頭鍋和老作坊產的銀號值得一試,其酒質未必能超過你的期待,但以行情價而言,也算是比較有性價比的酒款了。
我喝過多款比我歲數大許多的汾酒,最早的是1958年產的汾酒,甚至還有好些非常規酒,就產品風格延續性來說,汾酒是做得很好的。可能因為自古以來清香型白酒就是汾酒一家獨大,不用考慮錯位競爭,這在主流的濃、清、醬三家也是獨一份。再加上存量可觀的老酒,總有辦法穩住。
濃香型白酒和醬香型白酒或多或少要面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緊張局面,免不了變換風格去贏得市場青睞。沒有同香型強大競爭對手的鳳香型西鳳和藥香型董酒又都干過自斷一臂的糊涂事,在傳統風格與濃香之間搖擺不定。
從這兩年的動作和效果來看,汾酒已經回到了正軌,作為曾經的白酒執牛耳者,不管內外有何困頓,汾酒的業績和市場認可度終究是拿出了不俗的答卷。
我在去年上半年瞧出了點苗頭,并認為在“汾酒”收復失地后,“竹葉青”這張牌也會打出去。我喝過80年代的竹葉青和八仙酒,即便我厭食甜食,也視之為“二”絕,那清雅的香氣沁人心脾。但可能今時不同往日,曾經風靡全國影響無數文人墨客的竹葉青似乎慢慢地被人遺忘了。
竹葉青依然還是汾酒的主力產品之一,但風格變了,更現代了。這無關乎對錯,酒畢竟是釀給其所處時代的人喝,加之喝過老炮竹葉青的人已經老去了,除了挑三揀四如我等,新來的飲者哪有那么多的牢騷,只要他們覺得好喝就幸之甚矣。
其實不僅是竹葉青,而是所有極具特色的酒,只需要做好自己,日拱一卒,周而復始,靜靜等待那可能突然到來的大好局面。
五
關于汾酒,可寫的內容實在太多,無論是對大半個中國白酒的深遠影響,還是名家筆下的竹葉青和汾酒的幽雅從容,或者是建國前后到八九十年代的汾酒歷程,都值得好好寫一寫。
我在寫的過程中想,要是酒酣耳熱之際聒噪著聊一聊那些別開生面的故事,一定會很有趣。
比如俠之大者金庸、身不由己古龍、醫不救人魯迅是怎么愛上汾酒的,比如特定年代的汾酒工藝是如何凝練的,比如汾酒人驕傲后又是怎么意識到品質下降帶來的危害。
又比如晉商是怎么把汾酒工藝帶到全國各地,又怎么結合當地風土生產出了那么多風格迥異的白酒來。散枝開花的嬌艷,一如昨天微風拂面。
歡迎、感謝關注知酒僧,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