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納機構項目總監 楊永偉
中國名酒,是行業對中國白酒品牌最高質量的評定、表達方式;在1989年中國第五屆也是最后一屆評酒會上,評選出了代表當時最高質量、最高榮耀的十七大中國名酒,并延續至今。名酒不僅對當時的白酒行業起到了引導作用,更是對現今的行業發展在持續引領。總體來看,十七大中國名酒的行業貢獻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中國名酒奠定了白酒香型分類的基礎。
中國評酒會共有五屆,第一屆(1952年)評選出了白酒的四大名酒:茅臺、汾酒、瀘州大曲、西鳳酒,也是廣為流傳的“四大名酒”。第二屆(1963年)評選出老八大名酒:五糧液、茅臺酒、汾酒、瀘州老窖特曲、古井貢酒、西鳳酒、全興大曲酒、董酒。第二屆評酒會濃香型白酒大放異彩,共有4種濃香型白酒位列其中,占據了榜單的一半。
但是真正確立中國白酒香型劃分的是第三屆評酒會(1979年),是首次按香型、生產工藝和糖化發酵劑進行評比,共評出國家名白酒8種,包括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酒、古井貢酒、洋河大曲酒、董酒、瀘州老窖特曲。其中濃香5個,醬香1個,藥香型1個,清香型1個;并且確立了其它香型,如:米香型的三花酒、兼香型的白云邊、豉香型的玉冰燒等。“百花齊放”的第四屆(1984年)則是:飛天茅臺的醬香、汾酒的清香、董酒的董香、濃香型的(五糧液、洋河、劍南春、古井、瀘州、全興、雙溝)、醬香的郎酒、清香的黃鶴樓、鳳香型西鳳酒,其中濃香型7家,占據了半壁江山。
到了第五屆(1989年)評選出最終的中國十七大名酒沿襲至今,并逐步培育出現在中國白酒行業公認的十二大香型: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為四種基本香型;老白干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藥香型、兼香型、特香型、鳳香型、馥郁香型這八種香型是由四種基本香型中的一種或多種香型,在工藝的揉和下衍生出來的獨特香型。可見中國名酒對中國白酒行業的香型確立、標準確立、口感風格確立、工藝技術等的確立貢獻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中國名酒引領白酒行業品牌創新。
從1986年享譽大江南北的“悠悠歲月酒 滴滴沱牌情”,到20世紀初期的“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再到現今代表中國文化酒品牌的“中國智慧 文化國酒”,是作為名酒之一的沱牌舍得品牌蛻變的全過程,更是窺一而知全貌,其品牌的創新發展歷程代表了中國名酒的品牌時代變遷。
無獨有偶,位居現在白酒領頭羊地位的茅臺酒,從十年前就秉承“一看三打造”的集團發展戰略目標:"未來10年中國白酒看貴州,把茅臺酒打造成'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把茅臺鎮打造成為'中國國酒之心',把仁懷市打造成為'中國國酒文化之都',推動貴州白酒產業跨越式發展。"
2011年4月,時任省委書記栗戰書提出"一看三打造",鮮明傳遞了茅臺集團必須加快轉型的信號,明確賦予茅臺轉型升級的重大使命。從健康茅臺到國酒茅臺、從飛天單品獨大到“133戰略”、從“名酒”到“萬家共享”、從單贏到多贏、從茅臺文化到文化茅臺,都是茅臺品牌創新營銷的戰略路徑。中國白酒行業正在由“廣告+渠道”的過往,向“釀品質+做品牌+享創新”的新時代進行過渡,無疑中國名酒品牌從業績、資本、產品、品牌等多層面,為白酒行業的品牌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第三,中國名酒為行業科技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中國白酒的十二大香型是從第三屆評酒會開始逐步確立的,但是在此之前,名酒企業早已開始對白酒各自風格,口感,標準進行了技術、工藝的科學研究。特別是現代白酒釀造史上最具權威性的三大白酒試點,它源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根據國家制定的《(1956—1967)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及周總理的批示,國務院在1956年指示釀酒工業要立即采取措施,迅速恢復、鞏固、提高名酒質量,保護寶貴的民族遺產的精神,三大白酒試點為現代中國白酒的香型標準、香型技術、香型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1957年,食品工業部四川糖酒研究室由陳茂椿帶隊任組長,熊子書等專家參加了對瀘州老窖生產工藝的查定總結。查定了將近一年,由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由陳茂椿先生主筆的《瀘州老窖大曲酒》,時至今日,這本書里提及的很多釀酒操作技藝還具有指導意義。
1963年汾酒試點工作由秦含章主持,至1965年汾酒試點結束,共形成了14個主要項目、45個主要方法和措施,取得了14992個實驗數據,從微觀科學入手,積極探索、執行和倡導的“白酒微生物學”,逐漸把中國白酒引領到“高科技產業”的路徑上來,并成為新中國白酒科技輝煌的代表案例,永遠寫入史冊。汾酒試點也不僅僅對于清香類型白酒貢獻巨大,試點中關于清香型白酒主體香的研究,與其他白酒試點的成果一起,成為白酒劃分香型的理論基礎。
1964年至1966年4月共進行了兩期茅臺試點,跨度為3年。以周恒剛為首的試點團隊通過3年的試點,對茅臺酒的傳統釀造工藝進行了總結,肯定了茅臺酒"醬香、窖底、醇甜"三種典型體香型的劃分,摸索出了一套勾兌規律。此規律,能持續、穩定地勾兌出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純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風格獨特、酒質完美的茅臺酒,從而把這種酒命名為“醬香型酒”。
1965年,輕工業部在山西召開的茅臺酒試點論證會,正式首定了茅臺酒的三種典型體的確定及醬香型酒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的國家評酒活動提供了較為科學規范的依據,也逐步揭開了“茅臺”酒獨具一格的千古之謎,確立了中國白酒基本香型。
中國名酒企業不僅對“濃、清、醬”三大香型進行了科學研究,更有其它的技術標準貢獻,如西鳳對鳳香型的標準確立、沱牌舍得是唯一擁有“國家標準特級酒”標準的企業,并首創中國生態釀酒企業和釀造標準。可見中國名酒對現代中國白酒的香型、品質、工藝、技術、口感等做出了巨大科技創新貢獻。
第四、中國名酒引領酒類行業文化賦能。
從2017年第一個酒類IP欄目《舍得智慧大講堂》上線以來,圍繞著“名酒+名人+名言”的文化IP營銷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且更多的名酒以多元化的內容形式進行不同文化的IP打造,如五糧液《上新了 故宮》、瀘州老窖的孔子太廟封藏大典、舍得酒業打造的古典詩樂舞《大國芬芳》的國家大劇院公演、從舍得“傳播中國智慧 打造文化國酒”,到茅臺的“文化茅臺戰略”,中國名酒均率先以文化塑品牌,以品牌講文化的方式進行品牌的再塑造再升級,這不僅是酒類行業的轉變,更是國家“文化興國”戰略的集中體現,毋庸置疑中國白酒已經步入了以文化賦能品牌的“品牌文化時代”。
30年光陰鑄就了十七大名酒不凡的過去,不同的現在,和輝煌的未來。過千億的茅臺、五糧液,百億+的洋河、瀘州老窖、古井、汾酒、劍南春、郎酒,20億+的西鳳、舍得……十七大名酒的營收(預估)在2000億左右,占據了中國白酒市場消費(6000億)的35%。
無論是從香型的奠定貢獻、品牌創新發展的貢獻、行業文化賦能的貢獻、市場消費的貢獻來看,中國名酒無疑是行業的標桿,是酒類消費的驅動力,品牌創新的先驅者,中國文化的傳承者。“看過往,引今朝,創未來”是名酒的使命和擔當,隨著時代的更迭,文化的出海,相信未來會締造出更多聞名世界的中國名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