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白酒大戶,白酒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同時中國也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國家,這些年洋酒也漸漸走進國門,在國內火熱起來。
威士忌、伏特加、白蘭地等烈酒受到中國大批年輕人追捧,有了一眾忠實粉絲,洋酒在中國酒類市場的地位蒸蒸日上。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同樣作為世界七大烈酒,中國的白酒卻難以走向世界。是白酒不好喝嗎?為什么喝白酒的外國人這么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般人喝不慣白酒
白酒與其他世界烈酒雖同為蒸餾酒,但是在工藝上實際是存在較大差異的。
威士忌、白蘭地等蒸餾酒是通過泡發大麥芽并利用自身攜帶的淀粉酶完成糖化,而中國白酒則是選擇用酒曲霉菌的淀粉酶進行糖化,這一過程正是白酒濃郁酒曲味的來源。
具體來說,中國的白酒采用的是酒曲發酵。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溫,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長出菌絲,就是酒曲。
傳統白酒酒曲“豐富多變”“難以把控”,白酒在釀造過程中,會產生除酒精外的酸類、脂類、醛類、酮類、酚類和醇類物質。所以相較其他蒸餾酒,白酒口感更復雜,多了些難以言喻的“嗆苦味”和“糠餿味”。
這些味道在白酒愛好者眼中,是酒的芳香,愛喝白酒之人,就愛這個味兒。而外國人喝慣了洋酒,追求口感的干凈純粹,所以難以接受“簡單粗暴”的中國白酒。
入鄉隨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很難改變
“蒸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自古以來,中國菜肴與白酒便不可分割,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最佳拍檔。
離開了中式菜肴,白酒將不再煥發魅力,而沒有了白酒的中式菜肴,自然也會失色三分。
如果在世界范圍內都吃中餐,那么無需白酒文化的輸入,白酒自然會在其他國家流行。而如今,中餐都沒有推出去,如何強求白酒走向世界?
試想一下,外國人吃著燭光晚餐,手邊放著一瓶二鍋頭,又或者吃著水果沙拉,
喝的卻是茅臺,是不是太違和了?
外國人喝的烈酒,像威士忌、龍舌蘭等,很多都是作為調味酒的基酒,可以加冰塊,可以搭配碳酸飲料等等,具有眾多喝法。但中國白酒,目前將白酒作為調味基酒的酒廠太少,白酒不純飲的話,總覺得少了幾分滋味。
作為古老的農業國家, 白酒的流行有著天道自然成的內因。
白酒的生產來自于五谷雜糧,不論什么白酒至少有四種味道,即“酸甜苦辣”四味。這幾種味道的交織,深刻的貼合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發展史,勤勞、奮進,在歷史的進程中吃了太多的苦,且從未間斷。
圖源:花瓣網
白酒是獨屬于中餐的儀式感,想喝習慣白酒,還得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搞氛圍還得是白酒!
安于現狀VS融會貫通?酒廠的抉擇
縱觀走向世界的國際烈酒,都在自身基礎上做出了改變,與當地文化融合,才能更好融入本土。例如,法國葡萄酒能夠進入中國文化市場,與其因地制宜適當調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曾推出波爾多葡萄酒與中國八大菜系的搭配指導方案,甚至具體到與某些菜系代表菜品的口味對應,還將與中國各菜系的烹飪大師進行合作,使葡萄酒更好地融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當中。
另外,國外葡萄酒生產商研究中國的婚慶市場,針對婚宴用酒特點,研發出特殊包裝的產品,便于將餐桌上剩余的酒收集存放。
但是實際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消費大國,2020年中國餐飲收入超3.95億,是世界上第二大餐飲市場。
對國內的很多白酒企業來說,中國的市場足夠大,在國內的收益足夠多。想要將本土市場資源完全開發已是一件難事。
而拓寬海外市場,白酒出口系列流程成本很大,和國外的本土品牌競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很有可能面臨得不償失的風險。
盡管現在很多酒企已有所行動,但絕大多數的效益都不大,吃力不討好,還有不少白酒品牌在國內市場還沒站穩腳,就急著將另一只腳伸向國外,這樣摔倒的風險更大。
目前來看,真正走出國門的,能夠在國際烈酒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的,也只有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超級酒企。
再者,中國的白酒市場雖然十分興盛,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諸多問題。
攘外必先安內。白酒想要走向世界還需要整頓目前白酒市場現狀,堅實打下在中國本土市場的根基。
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白酒產量占全球烈性酒產量的比例接近40%,但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卻不到8%,在國際市場貿易中占有率僅為0.76%,且主要消費群體仍集中在海外的華人華僑,遠遠未進入世界主流消費圈和文化圈。
中國白酒未能走向世界,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目前中國的消費市場足以維持白酒的繁榮昌盛。但是白酒想要在其他國家流行起來,還需要學會融匯貫通。
與其拋棄中國白酒文化去迎合西方市場,倒不如將白酒文化推向世界,去影響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