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葡萄酒的生產和消費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當時西班牙殖民者將第一批葡萄品種Vitis vinifera帶到了美洲。
1551年,第一批葡萄藤在阿根廷種植,并在該國的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迅速蔓延。受安第斯地區最佳的土壤和天氣條件的影響,釀酒業經歷了快速,廣泛的發展。
來到這些土地的天主教神父在修道院附近種植了葡萄園,以確保為慶祝圣餐而提供葡萄酒。在十九世紀,歐洲移民引入了新的葡萄種植技術和葡萄品種,為安第斯山脈和科羅拉多河谷的發展找到了理想的環境。
在1850年至1880年之間,阿根廷最終加入了國際經濟網絡。有兩個因素使之成為可能:鐵路的擴張,這促進了各省之間的通信發展;征服沙漠后將巴塔哥尼亞納入國家領土,這迫使該地區的土著人民撤退。合并了適合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土地,以及移民的到來,為葡萄酒業發展為民族工業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1853年,在門多薩創建了全國第一所農業學校-Quinta師范學校。MichelAiméPouget被任命為Quinta的負責人,并且是第一個在門多薩引入法國葡萄藤,促進其種植并教授科學方法以改善果實發育的人,門多薩和圣胡安都看到了導致行業現代化的變化。
舊時代下的阿根廷釀酒廠
《水法》的通過和總灌溉部門的建立,以及為促進農業發展和信貸措施而實施的措施,以種植葡萄園,建設酒廠和采用最先進的機械和技術,以及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合格的人力資源以發展葡萄酒種植業,這些都促進了葡萄園面積的增加和葡萄酒產量的增加。
到1873年,阿根廷已經擁有5,000英畝的葡萄園,到1893年,該面積擴大了五倍,達到25,000英畝。葡萄園面積的擴大和釀酒廠的發展導致土地,景觀和建筑的變化。
在1900年代初期,葡萄園面積已達到519,800英畝。
1960年代,生產和加工系統終于完成,擁有大型釀酒廠,裝瓶廠以及覆蓋全國主要消費中心的穩固的分銷和零售網絡。
在1970年代,基于大量生產面向國內市場的低質量葡萄酒的流行模式崩潰了。軟飲料和啤酒的廣泛進入導致食用葡萄酒的消費量從1970年的人均90升下降到1991年的人均55升,在1982年至1992年期間,進行了大規模的葡萄園連根拔起,其中36%現有的葡萄園被拆除。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阿根廷葡萄酒業開始了一個新時代。新自由主義進入國民經濟導致了調整模型的實施,并將阿根廷納入了全球市場。
新的本地和外國商人進入現場,他們使行業朝著少量生產高品質葡萄酒的方向發展,以供出口和供國內消費。由于采用了新技術,種植系統,葡萄選種技術和營銷系統,阿根廷葡萄酒業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