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喝酒時,你注意過酒的“溫度”嗎?
從影視劇和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人講究喝“熱酒”,每次總是要先將酒給“燙”一下,然后再喝。
但是在現代,卻很少能夠再看到溫酒的場景了,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是拿起酒杯直接就喝,壓根就沒有考慮過“熱酒”的問題。
千百年來,為何只有“酒”被傳承了下來,可飲酒的方式卻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難道是因為現代人“偷懶”了嗎?
其實并非如此,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酒本身的品質的不同。
一、釀酒工藝不同
古時由于釀酒工藝尚不發達,用于釀酒的糧食作物也十分有限,所以人們常喝的是發酵而制的黃酒。
但發酵這一工藝并不完善,無法去除酒中所含有的雜質和甲醇等有害物質,為此古人發明了“燙酒”,通過這種高溫殺菌的方式來保證酒的口感與安全。
而且為了防止酒在發酵時出現變質的情況,古人還經常是在冬季釀酒,如此一來,冰天雪地之中,自然還是喝“熱酒”更為暖和。
隨著釀酒技藝的成熟,蒸餾酒開始出現,這一高溫蒸餾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消除酒中的有害物質,并呈現出更為濃郁的酒香,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大都是此種類型,所以即使不加熱,也可以放心飲用。
二、并非所有酒都可以加熱
只有純正由糧食釀造而成的白酒才可以進行加熱,如果是由酒精、香精等物質勾兌而成的劣質酒則不適合進行加熱,因為這類酒一旦被加熱,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酒的味道也會變得格外難聞。
現代人之所以都愛喝糧食酒,就是因為糧食酒中的成分干凈且穩定,不含任何的添加劑成分,喝起來放心,而且還不容易上頭。
有著“小茅臺”之稱的君中元私藏酒,就是一款正宗的糧食酒,它不僅聞起來醬香濃郁,喝起來更是綿柔順滑,毫無辛辣之感,多喝也不上頭。
而這正是得益于該酒獨特的釀造工藝。
在釀造之初,就選用了貴州當地特有的糯高粱作為主要原料,引甘冽清甜的赤水河天然洞庭水作為釀制用水,而后再以傳統的“12987”古法釀造工藝,對原料進行高溫反復蒸煮,數次發酵,多次取酒等數百道工序。
為了沉淀酒的品質,確保酒體醇厚細膩的口感,酒還需要再經過整整六年的窖藏,并結合精心勾調,最終才得以真正成酒。
負責這款酒釀造工藝的老師傅曾傳政,是全國知名的釀酒大師,為了掌握頂尖的醬酒釀制技藝,他拜師于李興發(茅臺廠長原副廠長)門下,進行了系統而深入地學習,釀酒經驗極為豐富。
而且酒廠就建在茅臺酒廠對岸,直線距離不過數百米遠,釀出來的酒也是“茅味十足”,品質上乘,最為難得的是,酒的價格也格外優惠,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銷量很好。
不過即使是這樣難得的好酒,在加熱時也需要注意把握溫度。
三、行家建議,最佳溫度
因為此類醬香型白酒多為高度酒,酒精含量較高且易揮發,在加熱時,如果溫度過高,就會導致酒中的酒精以及脂類、醇類、芳香類等物質揮發,從而會影響到白酒整體的風味與口感。
所以行家建議,白酒在加熱時,應盡量將溫度掌握在“30-40”度之間,最高也不宜超過60度。
只要溫度得當,酒品純正,那么加熱后的酒不僅糧香豐富,而且還不易喝醉上頭,尤其是像現在這樣的秋冬季節,溫過的酒喝起來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