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造黃酒的歷史非常悠久,有關黃酒的起源,目前有多種說法。黃酒研究專家楊國軍比較認同洪光住先生所著《釀酒科技發展史》一書:“我國以谷物釀造黃酒的起源,大約始于新石器時代初期,到了夏朝已有較大的發展,但是真正蓬勃發展的時代,應當是始于發明酒曲、塊曲之時,即大約始于春秋戰國、秦漢時期。” 可見,我國較早便掌握了釀酒發酵原理,較早也較被業界認可的是我國晉代學者江統提出的自然發酵學說。在《酒誥》一文中,江統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在約1700年前,江統便提出了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現在看來這非常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在自然環境下,剩飯中所含的淀粉被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催化,逐步分解成糖分,再由酵母菌自然發酵,進一步分解生成酒精,較后變成了香氣濃郁的酒。
除此之外,現代科學家還有些有趣的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構成的。天體中蘊藏著的酒精,如制成黃酒,可供人類飲幾千萬年。“酒精星球”的妙論也從另一側面說明,酒精本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它并非“被發明”,而只是“被發現”,自然界中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化成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