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上“年份”的消失
酒是陳的香,大家都喜歡追求老年份的酒。年份酒大行其道的年代,各家酒廠紛紛出現各種“年份”的陳釀白酒。消費者看著越標越老的各種白酒,也是將信將疑了。
但又不知何時起,各大白酒品牌酒瓶上的關于“年”、“年份”的字眼都悄悄地去掉了。原來,在2019年3月份“中酒協”頒布實施《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將年份酒定義、年份酒準入、年份酒管理、年份酒標識、年份酒測定等科學地制定了標準。因為大部分白酒企業都是“中酒協”的成員單位,所以白酒廠家都紛紛去“年”化,極少再有“年份酒”面世。但“陳釀”、“年份”的概念仍然是一個很好的賣點。
于是,廠家也有相應的辦法,一般多是保留數字在酒標上面。比如郎酒、古井貢酒、珍酒、汾酒等都是這樣。那么這個數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似乎在說什么,似乎什么也沒說,你拿它沒有辦法。
白酒標年份為什么這么難?
為了統一品質和風格特征,每一瓶白酒的酒液成分并非單一來源,而是:不同的等級、不同貯存期、不同發酵周期、不同蒸餾日期等等。每次做成品酒都是用各種來源的酒勾兌調和而來的。所以,很難算是哪個年份。
目前一般按最大比例的基酒來定義“年份”,或平均加權來算,但市售瓶裝白酒的基酒基本在3個月-3年貯存期,比如飛天茅臺,按規定只能標注“3年”,這樣一來就有點適得其反的作用。
中酒協規定如果酒廠要出產“年份酒”,產量必須大于銷售量的30%,這樣必然加大廠家的庫存和資金壓力。還有其他各種嚴格的規定,所以一家酒廠要做年份酒是比較麻煩和需要大量成本的。
(下面兩段藍色字體文字,是詳細解釋,喜歡的可以研究一下,也可以略過!)
一般的基礎酒都是先從同一個等級的各種酒源中挑選出若干風味突出的酒,編成一組:“帶酒”。再在該等級中選取需要成品酒量的“大宗酒”。然后,在次一個等級的酒中挑選“搭酒”。盡可能地往“大宗酒”里面摻“搭酒”,做到物盡其用,不浪費每一滴酒。只要不把大宗酒的平均分拉得太低就好了。然后就是加“帶酒”,把酒液做到需要的風格和品質,帶酒則是能少用則少用。
“大宗酒”+“搭酒”+“帶酒”=基礎酒,基礎酒也就是基本形成了成品酒的基本品質和風格,但還有一定的欠缺和弱點,然后則針對欠缺和弱點進行添加:“調味酒”和“調香酒”。這兩種酒可能是很老年份的酒。那么一款成品酒的酒液來源是很復雜的:基礎酒(“大宗酒”+“搭酒”+“帶酒)+調味酒+調香酒。所以,很難去準確定義一款酒的年份。如果以大宗酒來定義年份,酒廠則不愿意,因為就算最好的飛天茅臺的大比例的基礎酒也就3年。而濃香、清香的主流酒款的大比例基礎酒更不會超過3年。
凡老年份酒必高端稀有
只有優質酒才有大的提升空間,值得長期存放,而每個酒廠的優質酒的比例并不高。沒有經濟實力和品牌實力是不敢這么做的。
如果標注一個年份能讓消費者為之付出更多的金錢,你問我會為多少年買單,我希望:最少是5年。幾乎沒有幾個資本會將大批量的優質酒液貯存5年、10年,甚至更久。資本是逐利的,市場風云變化大批量的酒放5年,需要壓多少資金,5年、10年之后誰敢肯定一個品牌、一個酒款還是熱銷的?
敢做老年份酒的廠家本來就少,而這些廠家出品的老年份酒也是很小比例的,是稀有而珍貴的酒款。
年份or酒齡
這種標記貯存多少年的白酒,嚴格地說是“酒齡酒”,其“10年”、“15年”指的是裝瓶之前的貯存熟化時間。所以下圖中間的英文是“Age 30 years”(30歲)。
能標注真實酒齡的白酒,對廠家來說,酒齡越大,成本越高、產量越小,不可能是主賣的大單品。只會是一些高端產品,所以以往喝到的那些動輒“10年”、“15年”陳釀的白酒,究竟有多少是智商稅呢?
那么消費者如果想染指“年份酒”怎么辦?其實已經有廠家在做“蒸餾年份”或“裝瓶年份”的白酒。
飛天茅臺一直就有這個概念了,出廠年份越久的價格越高,只是飛天茅臺沒有把出廠年份進行包裝營銷,只是一種市場行為。這種標注生產、出廠、灌瓶“年份”的白酒不需要廠家來長期貯存,只需要做好真實的“年份”打造即可。這種酒,可以是中檔酒,也可以是高檔酒,可以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酒友選擇。
2019年規定出臺之前的“年份酒”的是是非非,誰也說不清楚,但是事實上它們基本都去年份化了。那么,曾經買“年份酒”的消費者是不是花了冤枉錢呢?
以上內容均為本人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討,如引用的圖文有侵犯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本人,以便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另外,本號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