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酒哥
未來十年,在中國酒業這片蘊藏著無數寶藏的黃金市場,究竟誰主沉浮?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白酒產業的消費升級和中產階級圈層的擴大,以及常態化的后疫情時代,酒業競爭隨之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品質基礎之上的名優酒企和頭部品牌。而相應的,疫情之下酒業呈現“兩極化”的發展態勢,馬太效應凸顯,名優酒企和品牌加速發展、業績亮眼;缺乏競爭力的中小酒企和品牌則處于水深火熱之下。
一個思考“如何成長的更好”,一個焦慮于“如何才能生存”,那么中國酒企的發展邏輯是什么?
事實上,梳理中國酒業的歷史發展和時代更迭,我們或許可以將思緒聚焦到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偉大的河流。它們以“大江-大河”的思維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深度與厚度,并以此創造了濃縮歷史、承載文化的中國第五大發明——白酒。某種意義上,中國白酒的本質是文化,而文化則是任何一個時代酒業競爭的內核。
基于此,我們橫向分析了地域認知上的“東西兩大白酒陣營”、縱向思索了影響中國酒業格局的“70年名酒發展史”,并以此印證了酒業激戰的制勝之道——文化戰略。
東西對峙,“二元”格局
在硝煙四起的白酒商戰中,有人上位,就有人落幕,沒有永恒的佼佼者。這是時代的規律,也是競爭的導向。
對于中國白酒界,但凡提到“競合”一詞或者酒企的全國化、高端化,人們總會想到自古盛產名優白酒的川黔產區以及向來充滿變數的黃淮產區。作為行業公認的兩大名酒產區,它們在激烈的酒業戰局中上演著一幕幕高手過招的精彩畫面。
讓我們將時間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剛剛涌。彼時,連續幾年的“標王效應”讓魯酒發展達至頂峰,緊接著豫酒、蘇酒、徽酒乘勢而上,各顯神通,黃淮流域酒企一時風光無限。但好景不長,由于秦池的“酒精勾兌門”事件遽然而至,風頭正盛的東部神話戛然而止。一方落幕,一方升起,屬于川黔白酒的時代悄然來臨。在此后的幾年里,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為代表的名酒酒企快速出擊、精準布局黃淮流域,并率先構建了中國高端白酒的第一次消費浪潮,掀起了中國白酒品質革命的“時代大幕”。以至在此后的數年里,中國酒業始終呈現一派“西強東弱”的發展趨勢。
讓我們再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當下。縱觀酒業格局,競爭日益激烈,品質早已不再是絕對的競爭武器,或香型品類,或產區背書,亦或品牌勢能。但歷經時代變革和市場洗禮的兩大白酒產區,早已練就了一身的本領,面對酒業未來,它們戰勁兒十足。
先來看黃淮。以洋河、古井、仰韶、今世緣為代表的黃淮酒企,它們在品質與品牌的雙重驅動下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和快速成長的實力讓行業側目,創新品牌品質,聚焦品牌文化,強化黃淮概念,試圖再創曾經的“東部白酒神話”。
洋河-以 “夢想文化”實施“文化戰略”。2003年,洋河藍色經典憑借一組排比式的創意廣告,掀起了一場頗具文化意境的藍色風暴,洋河以優雅的姿態在酒業江湖脫穎而出,成功占據消費者心智。二十年來,洋河不斷弘揚夢想文化和工匠精神,以極具特色的封藏大典、登錄央視、合作航天事業、推出文化藝術酒等一系列的落地活動發力高端品牌,以高質量發展助推“文化洋河”的體系構建。
古井-以“黃淮小麥”講述“品牌故事”。2020年末,古井推出高端戰略新品——年·30,以“烤麥香”定義古香型,塑造了一款可以喝出“糧食味兒”的高端品牌,立足黃淮,發揮優質小麥“原產地”地域優勢,講好麥曲與品質的關系,講述“大曲出黃淮”的品牌故事。這是年·30的品質密碼,也是古井對于品牌文化的進一步挖掘和延展。
除此之外,今世緣、仰韶、迎駕貢、金種子等黃淮流域酒企同樣在品質堅守的基礎之上,更加重視品牌文化的傳播和表達。由此可見,黃淮名酒不服輸的精神在當下的競爭時代,呈現出了更大的反彈。
再來看川黔。川黔一帶誕生了中國名酒陣營中的大半壁江山,在品類優勢和產區優勢的加持下,茅臺引領下的醬香崛起和五糧液創領下的正宗濃香,讓川、黔兩地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美酒產區的代言詞。而其中的“美”字,不僅僅是指品質,還有基于產區概念的品牌文化。
以郎酒為例。要說今年酒業熱度和流量最高的酒企,那么一定當屬郎酒了。3月28日,郎酒發布《郎酒醬香產品企業內控準則》,以制度文件形式在追求極致的品質道路上行穩致遠;5月17日,郎酒舉辦“第二屆郎酒莊園三品節”,將極致品質基因注入郎酒人的血脈精神;6月3日,郎酒在端午制曲時節上演了一場文化和精神的饕餮盛宴,并發布了品質·品牌·品味系列叢書之一《文學大家說·郎酒端午制曲》一書,讓更多人從文化的視角看到了郎酒對于傳統和品質的堅守,助力郎酒講述品牌文化。
可以說,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歷來風起云涌、浮沉多變的酒業江湖,從來都未曾得到片刻安寧。正是這種基于品質和工藝之上的“文化戰略”,才真正構筑了中國名酒競爭的價值高地。
此刻,細品東西兩大白酒陣營,只覺“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名酒的巔峰之戰,已經打響。
70年,中國酒業的探索之路
1952-2022,這是一段屬于中國名酒蝶變、騰飛的崢嶸歲月。
在這70年的時間里,名酒作為中國白酒發展的參與者與引領者,充分體現了民族品牌的責任擔當,也在引領白酒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各領風潮”的酒業文化生態。
1952年,為推動白酒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一屆全國名酒評比會在評選條件較差的情況下,評選出了茅臺、瀘州老窖、汾酒和西鳳酒這四大名酒,史稱“老四大名酒”。緊接著,在釀酒技術趨于成熟的背景下,1963-1989年間又相繼舉辦了四屆全國名酒評比會并評選出眾多名酒品牌。時至今日,這些曾經在一眾白酒類品牌中脫穎而言的中國名酒,依舊是產業競爭和消費市場上的實力戰將。歷史代表過去,未來才是方向,它們用成績書寫了光輝燦爛的70年中國發展史,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不謀而言的指向同一個方向:品牌文化。
事實證明,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酒企都越來越重視品牌內核層面的構建和傳播,越來越重視差異化定位的力量,通過對獨特品牌價值的確立,突出產品亮點,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心智。這是“文化戰略”的核心,也是酒業競爭的本質。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最高等級,即自我實現。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費者對于白酒的選擇已經從“喝酒”到“喝好酒”,到“喝有文化、有品質、有內涵的好酒”,逐步升級過渡到“有文化的喝酒”。這意味著,任何一個白酒品牌如果想在酒業市場穩踞一席之地,不僅要在品質上下足了功夫,還要在品牌力、文化力上作用于消費者,在品牌精神和文化上與消費者達到情感共鳴。
再直白一點,這是中國白酒70年的發展實踐,也是名優白酒穩立潮頭的不二法門。品牌,意味著“不一樣的故事”,而故事的核心,在于不斷的創新文化。
70年的時間,不長不短。從1952年到2022年,中國名酒以品質和文化強化品牌意識,讓承載著中國氣質和中國文化的白酒品牌,更好更快地走向國際舞臺,講述中國白酒的品牌故事。
大象無形,勢不可擋。中國高端白酒的市場競爭格局,注定是一場文化戰略的較量。對于品牌而言,文化是柔軟的,卻也是最為堅硬的力量,就像中國的太極拳,看似柔軟,卻能夠達到“四兩撥千斤”的硬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