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國粹,叫做中國黃酒,還有一種國粹,叫做中國美食。11月9日,在當“黃酒遇見美食——中國黃酒節高峰對話”中,海納機構總經理、中國酒業協會常務理事呂咸遜做了標題為《中糧酒業孔乙己黃酒創新發展的思考》的分享,他以一個白酒行業資深專家的獨特視角,為黃酒的發展建言獻策,他認為黃酒雖是國粹,但要想發展,必須甩下包袱,放棄過去,勇敢走向新的發展方向。
如何看中國黃酒面臨的問題?
中國白酒行業市場接近6000億,中國啤酒接近2000億,中國葡萄酒行業大概在500—600億之間。黃酒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最悠久、傳承性這么強的酒品,可能只有200億左右市場,最大的企業古越龍山不到20個億,甚至比不過白酒的一個地產酒的省級龍頭企業。呂咸遜認為,黃酒發展面臨三個問題。
第一,歷史的榮耀未必能夠成就黃酒。從歷史來看,黃酒的確是國粹,不但是源自中國,而且是中國獨有,民國時期,白酒與黃酒、露酒、藥酒四大酒種各具特色、不分伯仲,很值得驕傲。但很可惜歷史和榮耀沒有能夠成就今天,也就很難成就明天。黃酒行業要想發展,必須甩下包袱,放棄過去,用未來決策今天才能成就未來的中國黃酒。
第二,去保健化才是成功關鍵。黃酒不但有人體必須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有鋅、有鎂等微量元素。一談到黃酒的優勢,營養、健康和保健的關鍵詞就會浮出腦海。而實際上這種優勢已經有了幾百年,卻并沒有促進黃酒的發展,因為消費者是來買酒喝的,并非買藥,越突出保健功能,只會適得其反,增加消費者的反感。呂咸遜提到,他研究勁酒的成功的時候,發現保健并不是勁酒成功的最關鍵因素,而是去保健化。酒是用來溝通和交流的,而不是用來養生治病的。養生有很多種辦法,過分地強調保健、養生、健康,很可能限制了黃酒產業的發展,使得黃酒的消費情景過于老齡化。
第三,黃酒分類標準過于復雜。黃酒到現在分類標準過于復雜,選擇黃酒沒有一個統一的引導性的標準,按產區分有紹興酒,按原料分有糯米和大米的等,按含糖量高低,有干型的、半干型的、半甜型的、甜型的,還有根據用途分類的,令人眼花繚亂。而消費者喜歡的是簡單,只想知道這款酒為什么要賣這個價格?它好在哪里?中國消費者選擇白酒只看兩方面,第一是不是中國名酒,第二個香型是什么,黃酒分類過于復雜,讓消費者繞彎子動腦子,減少了很多購買動力。
黃酒“國粹”復興,必須突破的三個門檻
黃酒要想復興,成為一個大品類,真正恢復國粹的地位,有三個門檻必須過。
第一,用戶年輕化。黃酒不能成為老年人的酒,盡管是老年人喝的多。但得年輕者得未來,特別是剛剛脫離,正在放棄啤酒、葡萄酒的中青年。如果你不能對接這樣的城市里面的有房有車的消費者,黃酒只會越賣越少、越賣越萎縮。
第二,場景佐餐化。佐餐酒很重要,中國人的社交是在餐桌上,人和人之間要拉近距離、拉近關系,一定把酒做成社交的催化劑、感情的催化劑,這樣酒的價值才會出現,一定要努力讓黃酒上餐桌。
中國酒只有成為社交貨幣才能成為尊重表達品,感情的催化劑,精神嗜好品。什么是社交貨幣?一瓶孔乙己1950就是價值1950,一瓶孔乙己的真實年份10年就是要價值400塊。當酒代表錢的時候,酒的價值才會出現,很多時候沒有把酒打造成社交貨幣,只把酒當酒來賣,過分地強調功能,需要去功能化才會才能精神嗜好品。
第三,產品必須高端化。低價是制約黃酒全國化、階層化、社交化的主要因素。中國的黃酒賣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賣得太便宜了,特別是兩個領軍企業古越龍山和會稽山,消費者常識中有便宜沒好貨,“低價”定位與建立品牌相違背,會導致品牌認知優勢無法建立,同時使企業無法在產品和渠道中做投入,形成了惡性循環,價格越賣越低。
對“孔乙己黃酒”的三個建議
最后,呂咸遜對孔乙己黃酒發展提出了三個建議。
品牌國潮化。國潮就是一場新國貨運動,是新生代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的消費選擇。要學習百雀羚、佰草集、李寧,讓孔乙己這一品牌人設鮮活起來,要讓它成為現代人、年輕人新生代心目當中的孔乙己。讓孔乙己更有時代的精神,要有用中國元素,做好時尚溝通,孔乙己一定要成為一個超級符號,建議孔乙己可以對接合作天貓的國潮品牌計劃,讓“孔乙己”這一品牌人設IP“鮮活”起來。
產品品質化。黃酒要快速地導入紹興市與高校合作的去上頭的科研成果,出一款不上頭的酒,
產品要注意降酒度、降糖,口感清雅化、飲后酣暢感。此外,要學習小罐茶將高成本、高價值、高價格講明白,用知識科普品質,只有價格上去了、終端高利潤后產品差異化才會被口碑傳播。
營銷場景化。黃酒、白酒能成為中國人的料酒,實際上就意味著它是最合適中餐的酒。另一方面建議細分聚焦城市化、互聯網化正在打破過去的地域細分方式,要用全國式的方式去細分消費群體,比如落地在大悅城、萬達廣場的餐飲店。
在場景營銷上建議“孔乙己?酣暢型”要倡導“溫著喝”的酒器儀式感,高端化的東西一定要有儀式感,紅酒有紅酒杯,日本清酒也有專門的酒器,要溫著喝,要有儀式感,“三五好友,溫一壺老酒”建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