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也是烙印在國人心中不滅的華夏情懷。
中國外交部拉美司原副司長、中國前駐厄瓜多爾、古巴、阿根廷大使徐貽聰一直對酒有著特殊的情懷,那些隨著時光沉淀的濃香美酒,可以說他人生的縮影,也記錄著他生命中的難忘時光。
重溫酒時光,老酒則有另種醇厚的味道,通過時間的關系把它運用起來。徐貽聰認為是有它特殊的價值,對于像他這樣的,一輩子在世界上漂泊的人來講,老酒是他思念國家時的一種釋放。記者在采訪徐貽聰時,他從三個維度講述了自己對老舊的見解:
無酒不成席,同樣適用于外交
在中國外交部檔案室里,陳列著三枚做工精良的勛章。分別是1993年厄瓜多爾政府、1995年古巴政府、2000年阿根廷政府授予外國使節的最高級別榮譽勛章、獎章。這是國與國之間的榮耀,更代表著對我外交生涯的認可。而這些榮譽,其實都離不開美酒的映襯。
中國有句俗語叫“無酒不成席” ,這句話用在中國外交中也再合適不過。在我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酒成為語言外的另一種溝通方式,不但促進感情的升華,更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
在做外交官的這些年中,我參與過數不勝數的宴會、酒會、招待會,酒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助興,還成為重要的工具和媒介。中國白酒,則是中方在對外招待中必不可少的禮節和內容,也正是因為以酒為媒,才促成了我與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難能可貴的深厚友誼。我也能驕傲地說,卡斯特羅曾公開表示,在所有外交大使中,我是唯一可以與他暢飲的人。而卡斯特羅本人,也收藏了不少包括五糧液在內的中國名酒。
喝酒得有度,做事需有數
在我與酒打交道的過程中,始終牢記著周恩來總理對于外交場合飲酒的規定——喝酒不得超過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時刻謹遵周總理“喝酒得有度,做事需有數”的教誨,并以此來要求自己。我從沒有刻意收藏過酒,但喜歡張羅酒,而且回想起這一生,也發現從未離開過酒。
關于酒的最初記憶是小時候爺爺用筷子沾酒給我嘗。后來是因為父親喜歡喝酒,我也會經常陪父親喝酒聊天。而開啟了外交生涯之后,大使館的采購清單也少不了美酒佳釀。日積月累,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竟攢下了不少酒,包括已藏成了老酒的酒。這些酒伴隨著我的外交生涯,在歲月的沉淀中愈加濃香。于我而言,中國白酒是人類文明當中一種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歲月的沉淀則讓老酒滋味更加綿長、幽香,時光的加持也賦予老酒更加深遠的意義。
“有酒喝”,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酒是跨越國界的一門特殊的外交語言,它儲存了友誼,也儲存了一種精神的享受。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依然離不開酒,仍然會以酒會友。凡有朋友的聚會,我必定會帶去相應數量的酒,也能參與喝酒的行列,而且喝多喝少也無所謂,更多地是它可以助興、助樂、助友情。基于這個想法,我還在離退休同事中參與發起成立了“有酒喝俱樂部”,會員是一群平均年齡80歲、仍帶著少年意氣、努力與時代共進退的“退役外交官”。也正是因為這個俱樂部,我這個發起人、組織者也得了個雅號——“酒大代表” 。
借助這一杯杯濃香佳釀,侃侃而談,自在逍遙。對于我們這群長年身處異國的人來說,喝著歲月釀的酒,不聊過往風云,只談未來與理想,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成為了歲月里最好的故事。